第169章 疏食之乐与浮云富贵(5 / 6)
所未有的轻松。这种通过减少物质来提升生活质量的理念,与孔子 “居无求安” 相通,她在访谈中说:“断舍离不是扔东西,而是找回对生活的主动权。”
美国环保主义者科林?比万的 “零浪费年” 实验,记在布鲁克林的日记本里。2009 年,他和家人 “一年不买任何新东西,食物只买散装的,垃圾最终装不满一个梅森罐”,在《零浪费家庭》中记录:“当我们不再被购物占据周末,反而有时间去中央公园野餐,孩子第一次看清了松鼠的尾巴有多少根毛。” 他们的厨房没有洗洁精,用柠檬汁和小苏打代替;没有纸巾,用旧棉布当抹布;甚至生日蛋糕的蜡烛,都是用蜂蜡自制的。一年下来,家庭开支减少 40%,更重要的是 “争吵少了,因为不再为买什么而意见不合”。这种有意识的简朴,让物质回归工具本质,正如孔子 “义然后取”,只获取真正需要的东西。
“数字游民” 李然的清迈日记,写满时间自由的惬意。32 岁的他放弃北京互联网公司年薪 60 万的工作,“在清迈租每月 500 元的公寓,为国外客户做设计,月收入降为 2 万,却每天有时间学泰语、练瑜伽”。他在博客中写道:“以前为了买学区房,每周工作 60 小时,现在在湄南河边看日落的时间,比开团队会议还多。” 某次接了个高薪急活,加班三天后发现 “脖子疼得抬不起来,客户的感谢邮件远不如瑜伽馆老师的‘萨瓦迪卡’让人快乐”,当即推掉后续合作。这种对 “高薪绑架” 的逃离,与孔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精神一致,只是将 “义” 替换为 “个人健康与自由”。
公益领域的 “适度取酬” 原则,写在 “免费午餐” 的账簿上。发起人邓飞 “放弃调查记者职业,全职做公益,月薪 3000 元”,通过透明化运作确保捐款 100% 用于儿童午餐 —— 每笔支出都公示在官网,连 “买一把扫帚花了 8 元” 都记录在案。他的办公室在长沙一间旧居民楼里,电脑是二手的,茶杯是赞助的,却带领团队让 “超过 370 万乡村儿童吃上热腾腾的午餐”(2023 年数据)。某次企业捐赠 100 万要求冠名,他因 “可能影响公益中立” 而拒绝,说:“如果做公益能发大财,那公益就变味了。” 这种坚守,与孔子接受俸禄却拒绝不义馈赠的态度一脉相承,证明 “义然后取” 在当代仍有强大生命力。
七、历史人物的财富抉择:义利之间的坚守
明代徐霞客的 “壮游之乐” 印在滇西的石板路上。22 岁那年,他 “携一仆,持一杖,从江阴出发”(《徐霞客游记》序),放弃科举仕途,用 34 年游历全国。在湘江遇盗时,“资斧尽失,仍徒步前行”,靠友人接济、采野果充饥,却在《楚游日记》中细致记录 “石如虎豹状,树皆倒悬” 的奇观;在云南腾冲考察火山,“冒热汤(温泉)行十里”,草鞋磨穿就赤足,脚掌起泡仍 “夜宿火山口侧”,写下 “硫磺气袭人,而心甚乐之”。他的游记手稿用 “竹纸” 写成,墨是 “松烟和桐油” 自制的,却详细记录地貌、水文、民俗,成为世界上最早研究喀斯特地貌的文献。晚年双目失明,仍让儿子 “读游记以自娱”,这种在探索中获得的快乐,与孔子 “朝闻道,夕死可矣” 的精神相通,证明精神追求可超越物质匮乏。
清代林则徐的 “屯垦之乐” 留在伊犁的坎儿井里。1840 年虎门销烟后,他被革职流放伊犁,“自西安登程,以诗别家人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云左山房诗钞》)。在伊犁 “冰雪严寒,地无草木” 的环境中,他 “浚水源,辟屯田,教民耕作”,推广坎儿井技术 —— 亲自设计 “井渠” 布局,带领民工 “凿石为渠,深丈余”,冬日冻土难凿就 “燃柴融冰”,手掌磨出血泡也 “与民工共餐”(《清史稿?林则徐传》)。他的住所 “仅蔽风雨”,却 “日写《四书》数页,以示不忘圣道”,某次发现 “坎儿井灌田千亩”,竟 “置酒相庆,饮的是自酿的酸酒,吃的是麦粒饼”。当地百姓为纪念他,称坎儿井为 “林公井”,刻碑曰 “苟利国家,岂计身家”,个人的贬谪与国家的利益相比,如浮云般微不足道。
现代作家汪曾祺的 “清欢之乐” 拌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