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求仁得仁:夫子的抉择(5 / 5)
主” 的行为。这种伦理观提醒我们:评价一个人,应看 “他为什么做”,而非 “他做成了什么”。
“得仁” 的多元形态证明仁的实践不拘一格。文天祥的 “仁” 是民族气节,范仲淹的 “仁” 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王顺友的 “仁” 是 “二十年行走在雪域高原,成为马班邮路上的忠诚信使”(感动中国颁奖词)。正如《周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只要方向是 “仁”,不同的道路都能抵达 “得仁” 的终点。
动机与结果的辩证统一是更高的境界。孔子既重动机(求仁),也不忽视结果(利民),主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现代社会的公益组织 “免费午餐”,既怀着 “让贫困儿童吃饱饭” 的初心(求仁),又建立了透明的财务制度确保每分钱都用在孩子身上(得仁),这种 “动机与结果并重” 是 “求仁得仁” 的现代发展。
九、求仁得仁的终极意义:在抉择中成就自我
“求仁得仁” 的终极意义是通过伦理抉择实现自我的道德完善。伯夷、叔齐通过 “让国” 成为 “贤人”,孔子通过 “传道” 成为 “圣人”,普通人也可通过日常的 “仁行” 成就自我。北京的 “快递小哥” 汪勇,在疫情期间 “从一个人接送医护人员,到组织起志愿者车队”(感动中国颁奖词),他的 “求仁”(助人)让平凡闪耀;杭州的 “拾荒老人” 韦思浩,“匿名捐款十余年,资助了多名贫困学生”,他的 “求仁”(奉献)让卑微崇高。
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求仁得仁” 为我们提供了锚点。面对 “躺平” 与 “内卷” 的困境,选择 “真诚工作、认真生活” 便是 “求仁”,内心的安宁便是 “得仁”;面对 “利己” 与 “利他” 的纠结,“举手之劳帮助他人” 便是 “求仁”,人际关系的温暖便是 “得仁”。这种抉择不需要惊天动地,却能在平凡中雕刻出人性的光辉。
孔子的 “不为也” 与伯夷、叔齐的 “让国”,共同指向 “自由” 的本质 —— 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能选择符合 “仁” 的行为,即使面临压力也不妥协。这种 “道德自由” 比外在的自由更根本,正如《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最高的自由是超越外在评价,坚守内心的 “仁”。
从卫国驿馆的烛火到当代社会的灯火,“求仁得仁” 的智慧始终照耀着伦理抉择的道路。它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站在哪个位置,而是如何到达那里;不是获得了什么,而是成为了什么样的人。当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犹豫时,不妨回想子贡的提问与孔子的回答 —— 求仁得仁,又何怨?这或许就是穿越千年的答案。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