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行藏与智勇:夫子的权衡(4 / 5)

加入书签

亲,吞噬我边鄙,焚荡我畿甸” 晓之以理,最终说服回纥反戈。这种 “勇” 源于对局势的判断(谋)和对自身威望的自信,是 “好谋而成” 的体现。

曾国藩的 “结硬寨,打呆仗”,是 “临事而惧” 的实践。与太平天国作战时,他不贪奇谋,而是 “筑垒如城,掘壕如川”(《曾文正公全集》),先确保自身稳固,再逐步推进。这种 “惧” 不是胆怯,而是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的审慎,最终以 “谋” 胜 “勇”,体现了儒家 “中庸” 在军事中的应用。

七、行藏之道的当代诠释:从职场到人生

职场中的 “行藏” 智慧,表现为 “被任用则全力以赴,不被信任则沉淀提升”。如华为的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被委以重任时 “行”—— 冲锋在前;轮岗或待命时 “藏”—— 学习充电,这种 “行藏” 不是消极等待,而是 “厚积薄发” 的准备,与孔子 “藏” 的蓄能一致。

创业中的 “智勇相济”,体现为 “大胆尝试前的充分调研,果断决策后的细致执行”。马云创立阿里巴巴前,“先做市场调研,走访欧美”,是 “好谋”;创立后 “十八罗汉” 坚持创业,是 “勇”;面对互联网泡沫破裂,“收缩战线,聚焦核心业务”,是 “临事而惧” 后的调整。这种 “勇” 与 “谋” 的结合,使创业从冒险变为可控。

个人成长中的 “行藏”,是 “顺境时拓展边界,逆境时深耕内在”。如学者季羡林 “文革” 中被下放,“藏” 于牛棚仍坚持研究;改革开放后 “行” 于学界,成为国学大师。这种 “行藏” 不以外部环境为转移,而以 “进德修业” 为核心,与颜渊 “不改其乐” 的精神相通。

国际关系中的 “智勇相济”,表现为 “谈判时的据理力争(勇),决策前的多方磋商(谋)”。中国的 “一带一路” 倡议,先 “谋”—— 调研各国需求、制定合作框架;再 “行”—— 签署合作协议、推进项目落地,体现 “好谋而成”;面对质疑时 “临事而惧”—— 回应关切、调整方案,最终实现共赢,是现代版的 “智勇相济”。

八、行藏的本质:内在与外在的平衡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的本质,是 “内在坚守” 与 “外在适应” 的平衡。“行” 时不迷失于外在评价,如孔子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以 “东周” 理想为导向;“藏” 时不封闭于内在世界,如孔子 “退而讲学”,将内在坚守转化为教育传承。这种平衡避免了 “狂”(只行不藏)与 “狷”(只藏不行)的极端,正如《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 是行藏的理想状态。

“行藏” 的平衡需 “知时” 与 “知命” 结合。《论语?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命” 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时” 是时机的变化。孔子 “五十而知天命”,深知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故能 “行” 时尽力,“藏” 时安心,这种 “知命” 不是宿命论,而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如《周易?系辞》“变通者,趋时也”,行藏的关键在 “趋时”。

“行藏” 的现代价值,在于对抗 “成功学” 的单一标准。现代社会常以 “行”(成就)为唯一价值,忽视 “藏”(沉淀)的意义,而 “舍之则藏” 提醒我们:内在的充实比外在的繁华更重要。如作家路遥 “创作《平凡的世界》时,躲在煤矿招待所,几年不被关注(藏),作品出版后影响深远(行)”,这种 “行藏” 证明:真正的价值不取决于曝光度,而在于内容的厚度。

九、智勇的核心:勇为谋之基,谋为勇之导

“勇” 与 “谋” 的关系,是 “体” 与 “用” 的结合 —— 勇是 “体”,是行动的动力,如子路的 “勇” 是其行动力的基础;谋是 “用”,是行动的方向,如孔子的 “谋” 为子路的 “勇” 导航。没有勇的谋是空想,如赵括 “纸上谈兵”;没有谋的勇是盲动,如项羽 “垓下之败”,二者缺一不可,正如《吴子?论将》“勇之于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