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中庸至德:久湮的中道之光(4 / 5)
了事,做事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人将 “中庸” 看作 “和事佬” 的和稀泥,遇到矛盾 “各打五十大板”;有人将 “中庸” 理解为 “随大流” 的盲从,“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这些都与孔子所说的 “中庸” 相去甚远,它们是 “乡愿” 的现代变种,是 “德之贼也”。
平庸与中庸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 “德” 的支撑。中庸以 “仁” 为核心,“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是对 “礼” 与 “仁” 的坚守;平庸则缺乏内在的价值准则,是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的浑浑噩噩。北宋的王安石变法,虽有 “过” 的倾向,却出于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改革担当,比那些 “因循守旧、苟且偷安” 的平庸之辈更接近中庸的精神;明代的海瑞,虽 “过刚”,却 “抬棺死谏” 以纠时弊,其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勇气,远比 “明哲保身” 的乡愿更有价值。
乡愿与中庸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原则立场。乡愿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孟子?尽心下》),表面上 “左右逢源”,实则毫无原则;中庸则 “君子和而不同”,在坚持核心原则的前提下,与不同意见保持和谐。当代职场中,有人为了晋升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乡愿),有人则 “坚持原则,灵活沟通”(中庸);网络空间中,有人 “键盘侠” 式的极端批判(过),有人 “好好先生” 式的无原则点赞(不及),都不是中庸的表现,真正的中庸是 “理性表达,尊重差异”。
中庸的现代误读,还源于对 “中” 的机械理解。有人认为 “中” 就是 “一半对一半” 的折中,如在 “好” 与 “坏” 之间取 “不好不坏”,在 “对” 与 “错” 之间取 “模棱两可”,这种数学意义上的 “中”,失去了中庸的精神内核。真正的中庸是 “义之与比”(《论语?里仁》),根据 “义” 的要求灵活调整,有时需要偏向 “刚”(如面对不公),有时需要偏向 “柔”(如处理人际关系),正如孟子所说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子?尽心上》),没有权变的 “中”,不是真正的中庸。
七、当代回响:中庸智慧的现实价值
在价值多元、矛盾频发的当代社会,中庸之道的现实价值愈发凸显。它为个人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准则 —— 既不过分亲密而失去边界,也不过分疏远而显得冷漠;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方法 —— 既不过度集权而扼杀活力,也不过度分权而导致混乱;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思路 —— 既不过度干预市场(过),也不放弃宏观调控(不及);为国际关系提供了原则 —— 既坚持国家主权(刚),又倡导合作共赢(柔)。这种 “执两用中” 的智慧,是应对复杂挑战的有效工具。
在个人成长方面,中庸表现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过于强调分数(过),忽视品德培养(不及),而中庸的教育观主张 “德智体美劳” 五育并举;现代人常陷入 “工作狂”(过)与 “躺平族”(不及)的极端,而中庸的生活态度是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与 “食不言,寝不语”(《论语?乡党》)的平衡,既积极进取,又懂得休息。
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庸体现为 “天人合一” 的生态智慧。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 的观念(过)导致生态破坏,后工业时代的 “反发展” 思潮(不及)不符合现实需求,而中庸的生态观主张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礼记?王制》),如中国推行的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既不放弃发展(非不及),又不牺牲环境(非过),正是 “执两用中” 的实践。
在科技伦理方面,中庸表现为 “科技向善” 的价值导向。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发展,既不能因恐惧风险而停滞创新(不及),也不能为追求进步而忽视伦理(过),中庸的态度是 “兴利除弊”—— 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建立健全伦理规范,正如孔子所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工具的进步需要与价值的坚守相平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