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天厌之:圣途上的礼与疑(3 / 6)

加入书签

才能证明清白。

“天厌之” 的 “厌”,并非简单的 “厌恶”,而是 “弃绝” 之意。《诗经?小雅?节南山》“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左传?昭公十五年》“天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可见 “天厌” 意味着失去天命的庇护,在宗法社会中是最严重的诅咒。孔子连说两遍 “天厌之”,强化了誓言的力度,相当于现代语境中的 “如有违礼,愿受天打雷劈”,这种决绝的态度,展现了他面对质疑的坦荡 —— 若非问心无愧,绝不会以如此严重的誓言自证。

这声誓言,还暗含着对师徒关系的痛心。孔子对弟子向来 “因材施教”,对子路更是 “由也兼人,故退之”,常用严厉的方式引导他。但这次 “矢之”,更像是无奈的呐喊 —— 连最亲近的弟子都无法理解自己的苦心,不得不求助于上天的见证。《论语?子罕》记载孔子 “吾谁欺?欺天乎?”,可见他认为欺骗上天比欺骗人更不可容忍,这种对 “天” 的敬畏,与他 “敬鬼神而远之” 的态度并不矛盾 —— 他不信鬼神显灵,却坚信 “天” 代表着永恒的道义法则。

誓言背后,是孔子对 “德” 的坚守。他曾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将个人品德视为立身之本。面对南子这样的争议人物,他早已预料到可能的非议,但坚信 “身正不怕影子斜”。《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困境中保持操守是他的信条。对天起誓,实则是向子路、向世人宣告:我的行为虽看似可疑,却符合内心的道德准则,经得起上天的检验。

这声誓言,更藏着乱世中圣人的孤独。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所到之处不是被礼遇而后疏远,就是被围困而后驱逐。在卫国的这次争议,只是他漫长漂泊中的一个缩影。当最信任的弟子都产生怀疑,他能倾诉的唯有 “天”—— 这个无形却公正的存在。《论语?宪问》中孔子 “莫我知也夫” 的感叹,《微子》中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的共鸣,都印证了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而对天起誓,是孤独中的坚守,是黑暗中的微光。

五、历史回响:后世对 “子见南子” 的解读

从战国到明清,“子见南子” 的故事不断被重构,成为解读孔子形象的棱镜。《论语》仅用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二十七字记载,却为后世留下巨大的诠释空间 —— 有人为孔子辩护,有人质疑其行为,这些争论恰如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价值观。

战国时期的孟子,率先为孔子辩护。他在《万章上》中说 “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将 “子见南子” 置于孔子 “厄于陈蔡” 等困境中,强调圣人 “遭厄” 时的无奈。孟子认为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圣人的行为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见南子正是 “可以仕而仕” 的选择,不应苛责。

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详细记载了事件的背景,特别提到 “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强调孔子的 “不得已”。他还记录了孔子见南子后的举动:“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暗示孔子对卫灵公的失望,间接为 “见南子” 的动机正名 —— 非为美色,只为行道。

唐代的韩愈,在《原道》中将 “子见南子” 视为圣人 “屈己行道” 的例证。他说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强调孔子 “以道统为重,不拘小节”。韩愈本人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屡遭贬谪却不改其志,他从孔子见南子中看到的是 “道高于名” 的担当 —— 为了推行正道,不必回避世俗的非议。

宋代的朱熹,从 “存理灭欲” 的角度解读。他认为 “南子虽有淫行,然其招孔子,亦有礼意”,孔子见之 “亦事之不得不然者”,但子路的不悦 “正见得子路之心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