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觚哉:名实之间的千年叩问(5 / 6)
智慧。
公共政策领域的 “不觚” 常表现为 “政策空转”。2019 年,某省推行 “垃圾分类”,口号(名)喊得响亮,在社区悬挂横幅 “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却因垃圾桶设置不合理 ——“可回收物桶与其他垃圾桶相距不足 5 米”、回收体系不健全 ——“回收车一周才来一次”,导致居民 “想分却难分”(实),垃圾分类准确率不足 30%。更有甚者,某县 “乡村振兴” 规划精美(名),投资 2 亿元建 “仿古一条街”,却不顾村民 “需要就业、改善住房” 的实际需求,最终商户入驻率不足 20%,沦为 “空心村”(实)。这些现象正如变形的觚,看似符合 “名”,实则背离了 “名” 所承载的 “为民服务” 本质。
商业领域的 “名实错位” 更为普遍。“老字号” 本应代表 “品质可靠”(名),却有品牌为追求利润偷工减料(实):某百年酱园用工业色素 “日落黄” 代替传统 “黄栀子染色”,检测发现其产品色素含量超标 10 倍;某 “中华老字号” 糕点,将传统 “猪油起酥” 改为 “氢化植物油”,口感变差却仍标 “传统工艺”。“有机食品” 本指 “无农药化肥、生态种植”(名),却有商家贴标造假(实)——2023 年市场监管总局抽查显示,有机食品合格率仅 78.3%,部分 “有机蔬菜” 检测出 “毒死蜱” 农药残留,形成 “有机不有机” 的怪象。这些行为与春秋时 “僭用礼制” 一样,都是对 “名” 的透支,最终会失去消费者信任。
文化领域的 “不觚” 体现在传统符号的滥用。“汉服” 本是承载礼仪的服饰(名),其形制 “交领右衽、宽袍大袖” 对应 “温柔敦厚” 的伦理,却有人将其商业化、猎奇化,穿汉服逛夜店、闯红灯,甚至搭配 “运动鞋、墨镜”,使 “汉服” 失去了 “衣冠上国” 的文化内涵(实)。“非遗” 本指 “代代相传、活态传承的技艺”(名),却有地方为政绩将 “速成剪纸”“机器刺绣” 申报非遗(实),2023 年某省清理 “伪非遗” 达 237 项,暴露了 “非遗不非” 的乱象。这种对传统符号的 “形取而神弃”,与孔子所见的 “觚不觚” 异曲同工。
教育领域也存在 “名实背离”。“素质教育” 倡导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名),却仍有学校以 “应试” 为唯一目标(实)—— 某中学将 “音体美” 课程全部改为 “数理化”,甚至周末补课,校长坦言 “不这样升学率上不去”。“教授” 本应 “教书育人”(名),却有学者重科研轻教学,甚至抄袭造假(实)——2023 年某高校查处学术不端案件 127 起,部分教授 “三年未上一节课”,沦为 “老板教授”。这些现象正如 “八佾舞于庭”,都是对 “名” 的亵渎。
应对当代 “不觚”,需要重拾 “循名责实” 的智慧。浙江推行的 “最多跑一次” 改革,通过 “减事项、优流程、压时限”,将 “企业开办” 从 “5 个工作日” 压缩至 “1 个工作日”,使政策名称(名)与办事效率(实)相符;华为的 “以客户为中心”,将口号(名)转化为 “客户满意度纳入 KpI 考核,权重占 30%”(实),使企业理念落地;敦煌研究院的 “数字敦煌”,用 3d 扫描技术(实)还原壁画细节,网上展厅访问量超 10 亿次,实现了 “传播敦煌文化”(名)的目标。这些实践证明:只要守住 “名” 的核心内涵,形式可以灵活创新,正如觚的形制可变,但 “名实相符” 的精神永恒。
六、守正出新:名实相生的永恒智慧
孔子的 “觚不觚” 之叹,穿越千年仍振聋发聩,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文明的根本问题:如何在变化中保持稳定,在创新中坚守本质。从商代的青铜觚到当代的社会治理,从春秋的礼崩乐坏到今天的传统复兴,“名” 与 “实” 的博弈从未停止,而解决之道始终是 “守正出新”—— 守住 “名” 的核心价值(正),创新 “实” 的表现形式(新),使 “觚” 虽形制可变,却始终是 “觚”。
“守正” 是前提,即守住 “名” 所承载的核心价值。对于觚来说,核心价值是 “礼制象征”;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