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直生罔免:生存的道义根基(2 / 6)
不理,用 “大丈夫相时而动” 的借口自我安慰,最终在官场倾轧中一败涂地。
“罔” 是违背天性的价值扭曲。“罔” 的生存方式需要不断压抑本真的 “直”,如同扭曲生长的树木,终究会出现裂痕。明朝的严嵩,年轻时也曾有过报国之志,却在官场的浸染中逐渐变得狡诈贪婪,为了保住相位,不惜陷害忠良,最终被抄家时,从他家中搜出的金银珠宝堆积如山,却换不来内心的安宁。这种违背天性的生存,即使能获得物质的富足,也必然导致精神的破产。
“罔” 的生存幻象,如同水中月、镜中花,看似美好,实则虚幻。它能带来一时的利益,却无法提供长久的安宁;能让人侥幸免于灾祸,却无法摆脱内心的煎熬。
四、“直生” 的艰难与荣光:历史长河中的直者群像
历史上的 “直者”,往往要承受比常人更多的苦难,却也因此绽放出人性的荣光。他们的 “生”,不是苟活,而是带着道义重量的存在,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比干:剖心明志的赤诚之直。商纣王暴虐无道,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于是连续三日劝谏纣王,最终被剖心而死。他的 “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赤诚,是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的勇气。比干的死,让 “直” 超越了生存本身,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 即使付出生命代价,也要坚守道义的底线。
司马迁:忍辱着史的坚韧之直。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判宫刑。这种奇耻大辱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他 “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他的 “直”,不是匹夫之勇的冲撞,而是在屈辱中坚守使命的坚韧。《史记》中的 “不虚美,不隐恶”,正是这种 “直” 的结晶,让历史在他的笔下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
海瑞:抬棺死谏的孤绝之直。明朝嘉靖年间,海瑞目睹朝政腐败,备好棺材,向嘉靖帝呈上《治安疏》,直言 “陛下之误多矣”。这份奏疏字字铿锵,直指皇帝的过失,吓得嘉靖帝将其扔在地上,却又不得不承认 “此人可方比干”。海瑞的 “直”,是不避权贵的孤绝,是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的决绝。他虽然一生仕途坎坷,却赢得了百姓 “海青天” 的赞誉,让 “直” 在民间生根发芽。
这些直者的人生,或许充满坎坷与苦难,却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暗河。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证明:“直生” 虽然艰难,却能获得超越肉体存在的精神生命,这正是 “直” 的荣光所在。
五、“罔免” 的侥幸与祸患:乱世中的投机者结局
那些依靠 “罔” 而生存的人,看似幸运地避开了灾祸,获得了一时的利益,却终究逃不过 “幸而免” 的宿命。他们的结局,或身败名裂,或内心崩溃,印证了 “罔” 的生存方式终究是不可持续的。
吕不韦:权倾朝野后的饮鸩自尽。吕不韦凭借 “奇货可居” 的投机,扶持秦庄襄王上位,一度权倾朝野。他组织门客编写《吕氏春秋》,试图用文化包装自己的政治野心,却因嫪毐之乱牵连,被秦始皇罢相,流放蜀地。在流放途中,吕不韦饮鸩自尽,结束了他充满投机的一生。他的 “生”,确实依靠智谋和手腕避开了许多危机,却最终没能逃过 “罔” 所带来的祸患,印证了 “侥幸” 的不可靠。
安禄山:叛乱称帝后的众叛亲离。安禄山凭借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谄媚,一路升迁,成为三镇节度使。他以 “清君侧” 为名发动安史之乱,一度占领洛阳、长安,自立为帝。但这种依靠背叛和欺骗建立的政权,终究是空中楼阁。安禄山晚年失明,性情暴躁,最终被儿子安庆绪所杀,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他的 “生”,是典型的 “罔免”—— 靠叛乱获得帝位,却在内部的猜忌和背叛中走向灭亡。
和珅:富可敌国后的狱中自缢。和珅凭借乾隆帝的宠信,利用职权大肆贪污,聚敛的财富相当于清朝十五年的财政收入。他精于算计,善于讨好乾隆,一次次避开了御史的弹劾,堪称 “罔” 的高手。但乾隆帝去世后,嘉庆帝立即下令抄家,和珅被赐狱中自缢。他的 “生”,在几十年间靠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