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陋巷之乐:颜回精神的千年回响(5 / 11)
为颜回在陋巷中的生活,看似违背世俗名教,实则符合自然本性,这种 “乐” 是 “自然之乐”。
宋明理学的 “天理流行” 说:宋明理学家将颜回之乐与 “天理” 联系。程颢说 “颜子之乐,非乐外物,而乐乎心”(《河南程氏遗书》),认为这种乐是 “心与理一” 的体现;朱熹则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 “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盖其心有足焉,不以贫窭为忧,而以学道为乐也”,强调 “学道” 是乐的根源;陆九渊提出 “心即理”,认为颜回之乐是 “发明本心” 的结果,“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陋巷在他眼中与天地同大。
清代朴学的 “实证” 诠释:清代学者注重实证,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反对宋明理学的 “存天理灭人欲”,认为颜回之乐 “是于人欲中见天理”,是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对精神价值的追求,这种诠释更贴近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 的现实。
不同时代的诠释,如多棱镜般折射出颜回之乐的丰富内涵,也让我们明白:经典的生命力,在于它能不断回应时代的问题,为不同境遇的人们提供精神滋养。
十、“陋巷之乐” 与道家的 “逍遥”:异同比较
颜回的 “陋巷之乐” 与道家的 “逍遥” 都追求精神的自由,但两者的路径与内涵有所不同,这种异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
相同的精神追求:两者都追求超越物质束缚的精神自由。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庄子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都认为物质需求是有限的,过度追求只会束缚精神。
不同的实现路径:颜回的 “乐” 通过 “学道”“修身” 实现,强调对儒家仁义礼乐的践行,是 “入世中的超越”;庄子的 “逍遥” 则通过 “心斋”“坐忘” 实现,主张 “绝圣弃智”“返璞归真”,是 “出世中的自由”。颜回的乐是 “有所为” 的坚守,庄子的逍遥是 “无所待” 的超脱。
不同的价值指向:颜回的 “乐” 最终指向 “天下大同” 的社会理想,他的个人修养是为了更好地践行儒家之道;庄子的 “逍遥” 则指向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天下》),对社会现实保持距离。
晋代的向秀、郭象注《庄子》时,试图调和儒道,认为 “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种 “内圣外王” 的理想,其实是颜回之乐与道家逍遥的结合。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 “物与我皆无尽也”,既保持对现实的担当,又拥有精神的自由,这或许是中国文化最理想的精神状态。
十一、文学中的颜回:从《论语》到明清小说
颜回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不断被塑造与丰富,从《论语》中的简略记载,到明清小说中的生动描绘,文学的想象让颜回的 “陋巷之乐” 更加具体可感,也更贴近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史传文学中的颜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颜回的记载较为简略,主要引用《论语》的内容,突出其 “好学” 与 “安贫”;《孔子家语》则增加了更多细节,如颜回与孔子的对话、颜回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让颜回的形象更丰满。
诗歌中的颜回:历代诗人多以颜回自勉或咏怀。陶渊明在《饮酒?其十一》中说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将自己的归隐生活与颜回的陋巷之乐相比;李白在《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中写道 “颜回不仕责难尽,长沮隐居意何深”,表达对颜回选择的理解;杜甫在《赠比部萧郎中十兄》中 “有美生人杰,由来积德门。汉朝丞相系,梁日帝王孙。蕴藉为郎久,魁梧秉哲尊。词华倾后辈,风雅蔼孤骞。宅相荣姻戚,儿童惠讨论。见知真自幼,谋拙愧诸昆。漂荡云天阔,沈埋日月奔。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中散山阳锻,愚公野谷村。宁纡长者辙,归老任乾坤”,虽未直接提颜回,但 “归老任乾坤” 的豁达与颜回之乐相通。
明清小说中的颜回:明代小说《封神演义》虽以商周为背景,但其中的 “散宜生” 形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