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商鞅:变革时代的法家巨擘(3 / 5)

加入书签

会风气的奢靡和农民的流失,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通过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秦国的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为国家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栎阳,有一位原本从事粮食贸易的商人,因政策限制,不得不转行从事手工业。他利用自己的商业头脑,改良工艺,生产出精美的手工艺品,不仅开拓了新的市场,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商鞅还设立了官方的手工业作坊,集中生产兵器、农具等物资,保证了物资的质量和供应。

五、军事成就,收复河西失地

商鞅不仅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在军事上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这是秦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河西地区位于秦国和魏国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长期以来,河西地区被魏国占领,成为了秦国东进的一大障碍。商鞅深知收复河西的重要性,他精心筹备,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在军事行动前,商鞅召集将领们进行战前动员。他站在高台之上,大声说道:“将士们,河西之地本是我秦国的领土,如今被魏国侵占。我们此次出征,就是要夺回属于我们的土地,为秦国雪耻。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奋勇杀敌,定能取得胜利!” 将士们听后,士气大振,纷纷高呼:“夺回河西,为秦雪耻!”

在军事行动中,商鞅充分发挥了秦军的战斗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与魏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一次战斗中,魏军凭借着坚固的防线,顽强抵抗。商鞅观察战场形势后,果断下令一部分秦军正面佯攻,吸引魏军的主力,另一部分秦军则绕到魏军的后方,偷袭其粮草辎重。这一战术果然奏效,魏军大乱,秦军趁机发动总攻,一举突破了魏军的防线。商鞅还注重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更新,他聘请了来自各国的军事专家,为秦军传授先进的战术和训练方法,同时加大对兵器制造的投入,打造了一批锋利的兵器和坚固的铠甲。

在战斗中,商鞅身先士卒,鼓舞着秦军士兵的士气。他手持长剑,冲锋在前,士兵们看到统帅如此英勇,都深受鼓舞,更加奋勇杀敌。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秦军终于成功收复了河西之地,打破了魏国对秦国的军事封锁,为秦国的东进战略打开了通道。这次胜利不仅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和威望,也进一步巩固了商鞅在秦国的地位。

六、名言警句,法家智慧闪耀

商鞅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变法实践中,还通过他的名言警句得以传承。这些名言警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商鞅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一个国家要想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依靠明确的法律和严格的执行。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只有法律得到严格执行,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法治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许多朝代制定法律制度的重要依据。汉朝初期,虽然推崇黄老之学,但在法律制定上,也借鉴了商鞅的法治思想,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 商鞅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一个人过去有多大的功劳或善行,一旦触犯法律,都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一思想打破了传统的特权观念,强调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为后世的法治建设树立了榜样。在商鞅变法期间,一位曾经立过战功的将领,因触犯了法律,商鞅毫不留情地将其依法惩处。这一事件在秦国引起了轰动,让百姓们深刻认识到了法律的威严。唐朝时期,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在法律执行上也遵循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官员和平民一视同仁,确保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胜而不骄者,术明也;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 商鞅认为,一个人在取得胜利时不骄傲自满,是因为他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在失败时不抱怨他人,是因为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一思想告诉我们,在面对成功和失败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进步。商鞅在收复河西失地后,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继续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秦国的实力,为秦国的未来发展谋划。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许多企业家也借鉴了这一思想,在企业取得成功时,不盲目乐观,而是分析成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