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司马迁:史学巨擘的传奇人生与思想光辉(2 / 5)

加入书签

史书的撰写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他的头上。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匈奴,在浚稽山与匈奴主力遭遇。李陵奋勇抵抗,与匈奴激战数日,但终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汉武帝勃然大怒。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指责李陵的叛国行为,要求严惩李陵及其家人。然而,司马迁却站出来为李陵辩解。他与李陵虽无深交,但他了解李陵的为人。他认为,李陵平时为人正直,对国家忠心耿耿,此次兵败投降,可能是出于无奈,或许是想寻找机会再报效国家。司马迁在朝堂上慷慨陈词:“李陵以五千之众,深入匈奴腹地,与数倍于己的敌人作战,虽败犹荣。他的英勇事迹,足以激励我朝将士。况且,他未必真心投降,说不定是在等待时机,为朝廷立功赎罪。” 司马迁的这番话,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在为李陵开脱,是对他的不敬,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在狱中,司马迁遭受了残酷的折磨。狱卒的打骂、恶劣的环境,都没有让他屈服,他心中始终想着未完成的史书。然而,命运对他的打击还不止于此。最终,司马迁被判处宫刑。宫刑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不仅对人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更对人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司马迁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他曾一度想到自杀。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但每当他想到父亲的遗愿和未完成的史书,他又鼓起了活下去的勇气。他在痛苦中挣扎,在挣扎中抉择,最终决定忍辱负重,完成自己的使命。

四、发愤着书,铸就《史记》

出狱后的司马迁,被任命为中书令。虽然官职有所提升,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屈辱。然而,他并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史书的撰写中。他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历史的思考,都融入到了这部伟大的着作中。

为了撰写《史记》,司马迁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他在皇家图书馆中,翻阅了无数的典籍,从《诗经》《尚书》到诸子百家的着作,从历代的诏令奏疏到民间的传说故事,他都一一进行了研究和整理。他对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都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分析,力求做到真实、准确。比如,在撰写《五帝本纪》时,关于黄帝的事迹,不同的典籍记载存在差异。司马迁不仅参考了《世本》《大戴礼记》等文献,还结合自己游历中所听到的民间传说,对各种资料进行了仔细的比对和辨析。他亲自前往黄帝活动过的地区,向当地的老人询问相关的传说和遗迹,最终才确定了黄帝的事迹和形象。

在撰写过程中,司马迁以其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识,对历史进行了独特的解读。他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还深入探讨了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栩栩如生,各具特色。例如,他在描写项羽时,既展现了项羽的勇猛善战、豪爽大气,又揭示了他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详细描述了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破釜沉舟,展现了他的果敢和勇猛;而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从范增的建议,放走刘邦,又体现了他的优柔寡断。他在描写刘邦时,既肯定了刘邦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又不避讳他的市井气息和猜忌多疑。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讲述了刘邦从一个亭长崛起,最终夺得天下的过程,同时也描写了他在对待功臣时的猜忌和杀戮。

经过多年的努力,司马迁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着作 ——《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全书共 130 篇,包括本纪 12 篇、表 10 篇、书 8 篇、世家 30 篇、列传 70 篇。本纪记载了历代帝王的事迹,表以时间为序,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书则论述了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方面的制度,世家记载了诸侯和重要人物的事迹,列传则是各类人物的传记。这种纪传体的体例,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为后世史书的撰写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五、名言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