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敬简辨:仲弓的治道权衡(2 / 6)
畏和对百姓负责的态度,反复论证,精心规划,这是 “居敬”;而在具体的施工组织中,他简化了不必要的层级和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是 “行简”。这种结合,使得工程既高质量完成,又惠及了两岸百姓。
在司法实践中,“居敬而行简” 同样适用。仲弓处理案件时,总是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深入了解案情,这是 “居敬”;同时,他简化了一些繁琐的诉讼程序,让百姓能够更便捷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 “行简”。他认为,司法的目的是解决纠纷,维护正义,而不是炫耀程序的复杂。
五、“居简而行简” 的潜在风险
仲弓担心的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并非空穴来风。如果内心缺乏敬畏和责任,只是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简化,就可能会导致诸多问题。这种 “大简”,往往表现为草率、敷衍、不负责任。
在历史上,有许多因 “居简而行简” 而导致失败的案例。比如,秦末的赵高,在秦始皇死后,篡改遗诏,扶持胡亥继位。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简化了许多朝廷制度和礼仪,独断专行,结果导致朝政混乱,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朝也随之灭亡。赵高的 “简”,就是缺乏 “敬” 的支撑,是为了一己私利而进行的肆意妄为。
在地方治理中,如果官员 “居简而行简”,就可能会忽视百姓的需求和利益。比如,有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政绩,简化了项目审批程序,导致一些不合格的项目上马,给环境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隐患。还有些官员在处理民生问题时,敷衍了事,简单粗暴地对待百姓的诉求,激化了社会矛盾。
六、孔子对 “敬简” 的平衡之道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 “敬” 和 “简” 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平衡之道。他既赞赏 “简” 的高效和质朴,又强调 “敬” 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敬” 是 “简” 的前提和基础,“简” 是 “敬” 的体现和延伸。
《论语?学而》中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里的 “敬事而信”,就是要求统治者要以恭敬的态度对待政务,取信于民;“节用而爱人”,则体现了简约和爱民的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既要有恭敬认真的态度,又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繁琐,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对于子桑伯子的 “简”,孔子虽然有所肯定,但也指出了其不足。他认为子桑伯子的 “简” 缺乏 “敬” 的支撑,容易走向随意和放纵。而仲弓提出的 “居敬而行简”,则很好地平衡了 “敬” 和 “简” 的关系,得到了孔子的认可:“雍之言然。”
七、历史长河中的 “敬简” 实践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作为的统治者和政治家都践行了 “居敬而行简” 的治道智慧。西汉的文景之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期间,推崇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简化了许多繁琐的政令和赋税制度,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同时,他们又注重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提倡节俭,对政务保持着高度的敬畏之心。
汉文帝曾说:“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 这种对天命和百姓的敬畏,正是 “居敬” 的体现。他废除了肉刑等残酷的刑罚,减轻了赋税,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汉景帝继承了汉文帝的政策,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措施,使得西汉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唐代的贞观之治,也是 “敬简” 实践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深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道理,对百姓怀有敬畏之心。他虚心纳谏,任用贤能,简化了政令,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同时,他又注重法制建设,制定了《贞观律》,规范了官员的行为和社会秩序。
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正是 “居敬” 的核心。他还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以身作则,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在他的治理下,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辉煌景象。
八、文学作品中的 “敬简” 影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