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内讼录:穿越千年的省察之声(3 / 6)

加入书签

想的践行。唐太宗晚年,曾在《悔过诏》中承认自己 “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并要求太子引以为戒。这种在晚年仍能正视自己过错的勇气,实属难得。

唐代的高僧玄奘,在西行取经的过程中,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他在翻越帕米尔高原时,曾因向导迷路而陷入绝境,“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在绝境中,他反思自己:“吾西行求法,虽志坚心诚,然未虑及路途艰险,致有此困,是吾之过也。” 但他并未放弃,而是 “一心念佛,誓不后退”,最终走出了绝境。这种在困境中的自我反思与坚持,体现了 “内自讼” 与坚定信念的结合。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名句,而他的人生实践更是 “内自讼” 的典范。《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他年轻时在应天书院读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后来身居相位,仍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他在《与中舍书》中告诫家人:“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这种在顺境中不忘警醒、在逆境中坚守操守的品格,源于他对自己言行的严格省察。

范仲淹在推行 “庆历新政” 失败后,被贬邓州。在邓州期间,他并未消沉,而是深刻反思新政失败的原因:“吾推行新政,操之过急,未虑及各方利益,致阻力重重。” 他在《邓州谢上表》中写道:“臣过则归己,功则归人,此臣之素志也。” 在邓州,他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将反思转化为具体的惠民行动,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的 “内自讼” 并非停留在自责,而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北宋的苏轼,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这与他善于自我反思密不可分。在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他在《答李端叔书》中反思自己:“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他认识到自己因言获罪的原因,“皆缘吾侪好议世事,臧否人物,以速祸也”。在黄州,他躬耕东坡,写下《赤壁赋》等千古名篇,在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中达到了精神的升华。

明代的王阳明提出 “致良知” 学说,将 “内自讼” 提升到了哲学高度。他在《传习录》中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这种 “省察克治” 的功夫,正是 “内自讼” 的系统实践方法。

王阳明在龙场驿的寒夜中,通过深刻的自我反思领悟 “心即理” 的道理,这个 “龙场悟道” 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极致的 “内自讼”。他在龙场期间,“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反思自己过去 “以经术求圣人” 的错误,认识到 “心外无物”,圣人之道就在自己心中。这种反思不仅改变了他的学术思想,也重塑了他的人生态度。

他后来平定宁王之乱,立下盖世奇功,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自我认知,在《寄希渊》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句名言,道尽了 “内自讼” 的艰难与重要。王阳明在晚年的《大学问》中,进一步阐述了 “致良知” 与 “内自讼” 的关系:“良知者,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之心也。” 他认为,“内自讼” 就是要去除私欲,恢复良知的本然状态。

四、书页间的灵魂叩问

清代的《红楼梦》里,曹雪芹为我们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林黛玉的 “内自讼” 尤为动人。第二十七回中,黛玉葬花时吟出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的诗句,表面是对落花的怜惜,实则是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当她误会宝玉时,会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垂泪,反省自己的多疑与敏感;当她看到宝钗的宽容大度时,会真诚地向宝钗道歉:“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这种敢于正视自己过错的勇气,让这个角色焕发出永恒的魅力。

黛玉的 “内自讼” 往往与她的才情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表达。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