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守亲志远:传统孝道的当代思辨(5 / 7)

加入书签

解与和谐。

在一些高校,孝道文化研究成为热门课题。复旦大学开设 “儒家伦理与现代家庭” 选修课,吸引了众多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习传统孝道思想的经典着作,还结合当代社会现象进行讨论。比如,围绕 “异地工作是否违背孝道” 这一话题,学生们从经济发展、职业规划、家庭情感等多个角度展开辩论,在思想的碰撞中加深对孝道内涵的理解。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前往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关爱老人的意义,将孝道文化从理论学习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社会政策的支持引导

我国在社会政策层面积极推动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一法律条文的出台,将 “常回家看看” 从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义务,为保障老年人的精神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虽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但该法律的颁布引起了社会对老年人精神关怀的重视,促使更多人反思自己对父母的陪伴是否足够。

部分地区推出的 “时间银行” 养老模式,为新时代的孝道实践提供了创新思路。上海某社区的 “时间银行” 运行三年来,已积累服务时长超过 10 万小时。年轻人利用业余时间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如代购生活用品、陪伴就医、打扫卫生等,每服务 1 小时可积累 1 个 “时间币”。这些 “时间币” 可以在自己年老时兑换他人的服务,也可以转让给父母或亲人使用。这种互助养老模式,不仅解决了部分老年人的生活困难,还在社区内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让孝道文化在社区层面得到了生动实践。

在税收政策方面,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出台了相关措施鼓励子女照顾父母。例如,日本对与父母同住或居住在父母附近的家庭给予税收优惠,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我国部分城市也在探索类似政策,如对赡养老人的家庭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上给予更高额度,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和鼓励子女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此外,政府还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场所等,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同时也减轻了子女的养老压力,为孝道文化的传承创造有利条件。

六、科技赋能下的孝道新形态

(一)智能设备的亲情桥梁作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设备为远程尽孝搭建了新的桥梁。“银发智能管家” 系统在上海试点应用,该设备集成了健康监测、语音提醒与代际沟通等多种功能。独居老人佩戴的智能手环可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睡眠质量等健康数据,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自动同步至子女手机 App,并发出警报。有位老人深夜突发心率过快,智能手环及时将数据传输给远在外地的子女,子女迅速联系社区医生上门处理,成功避免了一场危险。

此外,系统内置的 “智慧劝说库” 也颇具特色。当子女发现父母存在不健康生活习惯时,可一键发送定制化劝导语。比如,检测到老人久坐时间过长,系统会自动生成温馨提示:“爸,您坐了很久啦,起来活动活动,走两圈活动下筋骨,对身体好呢!” 这些充满温情的话语,既达到了劝说目的,又不会让老人产生抵触情绪。更贴心的是,智能管家还具备语音聊天功能,老人只需说出指令,就能与子女进行视频通话,操作简单便捷,深受老年群体喜爱。

(二)虚拟技术的情感延续探索

元宇宙平台 “孝亲空间” 的出现,为孝道文化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用户可以通过 AI 算法创建虚拟父母形象,系统能够根据父母生前的照片、视频、语音等资料,模拟出父母的语言风格、行为习惯甚至表情神态。海外留学生小张利用该平台,每周与 “虚拟父亲” 进行茶道对谈。系统根据他父亲生前喜好,设置了不同的茶道主题,从茶叶品鉴到茶具历史,让小张仿佛回到了与父亲相处的时光。

“孝亲空间” 的 “历史重现” 功能更是引发强烈反响。用户上传老照片、视频后,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沉浸式家庭回忆场景。一位女士通过该功能,重现了儿时与父母一起过春节的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