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儒家自塑观的现代启示(4 / 7)

加入书签

合。他制作的《5G 到底有多快》视频,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幽默的解说,让复杂的技术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我拍了 600 天日出》则展现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何同学的内容创作没有被算法所左右,而是坚持自己的风格和思考,最终在竞争激烈的视频平台脱颖而出。这表明,在算法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是实现 “立己” 的关键。

(三)组织变革中的自主立己

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在不断革新。海尔集团推行的 “小微团队” 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科层制结构,将员工从 “岗位执行者” 转变为 “创业家”。某小微团队为了研发智能空调,自主组建了包含研发、设计、营销等多领域人才的团队。他们从市场调研入手,发现消费者对空调的健康功能有强烈需求,于是团队自主决策,将研发方向聚焦于空气净化与除菌技术。在研发过程中,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跨部门协作,最终使产品上市周期缩短 40%,并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这种 “内部创业” 机制,将儒家 “立己” 理念融入现代企业管理,实现了个体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六、自塑观的全球视野:多元文明中的自我确证

(一)东亚文化圈的 “本份” 哲学

在日本,“本份”(honbumi)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每个人应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寿司之神小野二郎 90 岁高龄仍坚持亲手捏制寿司,他认为 “做好每一贯寿司,就是我的立世之本”。为了寻找最优质的食材,他亲自与渔民、菜农沟通;为了让章鱼口感达到最佳,他会按摩章鱼 40 分钟。这种对 “本份” 的极致追求,使他的寿司店连续多年获得米其林三星评级,更让他成为 “职人精神” 的象征。在韩国,三星集团的 “第一主义” 同样体现了自我超越的精神。创始人李秉喆要求员工 “永远比竞争对手多做一步”,这种理念不仅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将 “立己” 的精神融入韩国的商业文化。

(二)西方存在主义的 “自我设计”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与儒家自塑观虽源自不同文化背景,但在强调个体自主性方面有着共通之处。萨特主张 “人是自己选择的总和”,认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存在和行为负责。这种观点与孔子 “求为可知” 一样,强调个体通过自我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我。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经历,正是 “自我设计” 的生动实践。他在被苹果公司解雇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创办了 Next 和皮克斯。在 Next,他专注于研发高端计算机系统;在皮克斯,他推动了动画电影的技术革命。最终,乔布斯回归苹果,用 ipod、iphone 等产品重新定义了现代科技生活。他的名言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展现了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与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在精神上遥相呼应。

(三)非洲 Ubuntu 哲学的 “我因我们而存在”

非洲 Ubuntu 哲学 “我因我们而存在”,为自塑观提供集体主义视角。肯尼亚女政治家王 ariam maathai 发起 “绿带运动”,从植树造林的小事做起,逐步成长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她的经历表明,“立己” 与 “立人” 不可分割,正如《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成就他人中实现自我价值。

七、自塑观的未来图景:人工智能时代的主体重构

(一)人机协作中的 “不可替代”

当 AlphaGo 战胜人类棋手,引发 “人类何去何从” 的焦虑时,围棋国手柯洁的转型提供新思路。他从 “与 AI 对抗” 转向 “与 AI 共研”,参与开发围棋教学系统,将人类的创造力与 AI 的计算力结合。这种 “人机共生” 模式,体现孔子 “君子不器” 的现代意义 —— 真正的 “立己”,在于掌握 AI 无法替代的情感理解、价值判断等核心能力。

(二)元宇宙中的虚拟自塑

元宇宙为自我塑造提供无限可能。在 decentraland 平台,用户可创建虚拟化身从事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职业:有人设计虚拟艺术馆,有人担任元宇宙婚礼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