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儒家自塑观的现代启示(2 / 7)

加入书签

头遍访西域商人,学习胡语,绘制西域地图。公元前 138 年,当出使大月氏的使命降临时,他凭借多年积累的知识储备,带领百人使团穿越匈奴领地。在被匈奴扣押的十年间,张骞不仅未失气节,还暗中观察匈奴军事部署。最终,他历经十三年磨难,虽仅与堂邑父两人归来,却带回了关于西域诸国的珍贵情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这种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者” 的智慧,与《礼记?学记》中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的教诲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

唐代陆羽的人生轨迹同样充满启示。出身寒微的陆羽,自幼被遗弃于竟陵龙盖寺,后为戏班丑角。但他并未因低微的出身自暴自弃,反而痴迷于茶学研究。他 “行必荷茶器,止必市茶器,烹尝无厌”,遍历巴山蜀水,考察茶叶产地、采摘时节、烘焙技法。历时二十六年,着成世界首部茶学专着《茶经》。在《茶经》问世前,陆羽从未担任过显赫官职,但凭借 “精行俭德” 的立身之道,被时人尊为 “茶圣”,其影响力远超许多居位者。这印证了孔子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的论断 —— 真正的立身之本,在于内在修养的积累。

(二)宋明士大夫的 “位” 之超越

苏轼在宦海沉浮中,将 “立己” 升华为一种艺术化的生命境界。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从朝廷命官沦为 “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的闲散人员。然而,正是在这段 “无位” 的岁月里,苏轼完成了精神的蜕变。他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种旷达超脱的态度,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通过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实现了对世俗职位的超越。他在黄州开垦东坡,自号 “东坡居士”,与农夫野老为友;创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将个人遭际升华为对宇宙人生的哲思。苏轼的经历证明,“立己” 不仅是道德修养,更是一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生命尊严与创造力的能力。

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 学说,则将 “立己” 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他在南赣剿匪时,面对的不仅是军事上的难题,更是当地百姓 “人心陷溺” 的道德困境。王阳明深知,单纯的武力镇压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于是在军事行动的同时,推行一系列教化举措:建立社学,让儿童接受儒家教育;颁布《南赣乡约》,规范乡民行为;设立 “彰善亭”“纠恶亭”,通过舆论监督弘扬正气。他将儒家的 “修身” 理念转化为社会治理实践,使南赣地区从 “盗贼渊薮” 变为 “礼义之乡”。这种 “内圣外王” 的立己方式,展现了儒家自塑观强大的实践生命力。

三、自塑观的现代性解构:从身份到能力的范式转换

(一)工业文明中的 “位” 之异化

在泰勒制主导的工业时代,“位” 异化为流水线上的标准化岗位。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塑造的工人形象,双手机械地拧动螺丝,甚至在下班后仍保持这种动作惯性,生动地揭示了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异化。霍桑实验虽然发现了 “社会人” 因素的重要性,但现代职场中的 “工具人” 困境依然严峻。某互联网大厂的内部调查显示,63% 的员工感觉自己是 “岗位的奴隶”,每天的工作只是为了完成 KpI,而非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将人等同于生产工具的现象,与儒家 “君子不器” 的理念背道而驰。

(二)能力本位的崛起与困境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中国从 “身份社会” 向 “能力社会” 的转型。现代教育体系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但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上海某重点中学的追踪调查发现,92% 的学生将 “考上名校” 作为学习的首要目标,却仅有 37% 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这种 “为位而学” 的心态,使教育沦为获取社会地位的工具,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芬兰的 “现象式教学”,学生围绕 “城市交通优化”“气候变化应对” 等现实问题展开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能力,这种教育模式更接近儒家 “学以致用” 的理念。

(三)终身学习时代的 “立” 之重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