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逐利而行,多生怨怼(5 / 5)
责任、参与公益事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激励企业主动践行社会价值。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为民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减少因生存压力而导致的过度逐利行为。
教育作为社会的基石,肩负着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学校教育应将义利观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不仅在思想政治课中深入讲解儒家义利思想,还可以在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素材,引导学生思考义与利的关系。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分析《水浒传》中梁山好汉 “义字当头” 的行为,探讨在现代社会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正义;在历史课上讲述张謇 “实业救国” 的事迹,让学生理解企业家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应承担社会责任。
此外,开展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义利观的有效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关爱孤寡老人、帮扶贫困家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奉献的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参与模拟商业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明白追求利益必须以遵守道德和法律为前提。通过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使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抵御利益诱惑,坚守道德底线。
文化舆论的引导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应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弘扬正能量,宣传践行义利统一的先进典型。报道那些坚守诚信经营、积极回馈社会的企业故事,展现企业家的社会担当;讲述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 “见利思义” 的感人事件,如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让这些正能量故事成为社会的主流声音。同时,对过度逐利、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进行曝光和批判,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形成 “以义为美,以利为末” 的社会价值导向。
社交媒体平台要加强内容审核,防止低俗、功利化的信息传播,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鼓励网络创作者生产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正确价值观的优质内容,通过短视频、网络文学等形式,让义利观教育以更生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例如,制作以 “义利之辨” 为主题的系列短视频,邀请专家学者、道德模范进行讲解和分享,提高公众对义利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在国际交往中,“放于利而行,多怨” 的智慧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国家之间的交往如果只看重短期利益,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行为,必然会引发其他国家的不满和抵制,破坏国际合作关系。中国提出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正是对这一思想的创新发展。倡导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在 “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进过程中,中国与沿线国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等合作,既促进了自身发展,也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实现了义与利的统一。
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各国应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缩小南北差距,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减排目标,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其实现绿色转型。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世界各国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避免因过度逐利而引发国际矛盾和冲突。
从个人的修身立德,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再到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国际秩序的构建,实现义利统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孔子 “放于利而行,多怨” 的箴言,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在当代社会熠熠生辉。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不能忘记道德的约束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走出逐利的困境,构建一个充满公平正义、和谐友善的美好社会,让人类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也能拥有高尚的精神家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