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志道忘物,方为真士(4 / 6)

加入书签

目小憩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他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深入疫情一线,实地调研,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李兰娟院士团队进驻武汉后,每天工作长达 16 小时以上,争分夺秒地开展科研攻关,最终提出 “四抗二平衡” 的治疗方案,为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有无数普通的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剪掉长发、穿上防护服,义无反顾地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有的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累得瘫倒在地上;有的为了节省防护服,长时间不喝水、不上厕所;有的甚至在抗疫过程中不幸感染,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只为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 “士” 对 “道” 的坚守,他们是当之无愧的 “最美逆行者”。

五、个体生命的实践:在平凡中追寻精神的卓越

“志于道” 并非遥不可及的圣人境界,而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的生活方式。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张桂梅校长,就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成就的典型代表。她扎根贫困山区多年,亲眼目睹了许多山区女孩因贫困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深感痛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她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历经千辛万苦,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办学过程中,她面临着资金短缺、师资不足等诸多困难,自己也身患多种疾病,每天都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但她却坚持每天清晨 5 点陪学生晨读,深夜 12 点查寝,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她的努力下,2000 多名山区女孩考入大学,改变了命运。张桂梅的办公室里,一件褪色的黑布外套挂在衣架上,这件普通的衣服陪伴她走过无数个日夜,见证了她 “不耻恶衣恶食”,一心向 “道” 的坚定信念。

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同样闪耀着 “志于道” 的精神光芒。上海 “爱心冰箱” 公益项目发起人李阿姨,退休后本可以享受悠闲的生活,但她却心系社区里的困难群众。她自发组织社区居民,将多余的食物放在户外冰箱中,供有需要的人免费取用。每天清晨 6 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李阿姨就已经起床,开始整理冰箱、补充物资,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公益项目中,如今 “爱心冰箱” 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生根,成为传递温暖和爱心的象征。李阿姨穿着普通的棉布衫,骑着老旧的自行车穿梭在社区,她用自己的点滴善举,践行着对社会责任感的追求,诠释着 “志于道” 的精神内涵。

六、教育场域的重塑:培育 “志道” 精神的现代路径

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士志于道” 的精神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功利化的教育倾向使得部分学校和家长过于关注成绩与升学率,将教育简化为知识灌输与技能培训。据《中国教育生态调查报告》显示,78% 的中小学生每天课外学习时间超过 3 小时,而用于阅读人文经典、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不足 1 小时。这种现象导致学生精神世界贫瘠,难以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

为扭转这一局面,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创新路径。杭州某中学将《论语》研读纳入校本课程,通过角色扮演、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儒家思想。在 “士志于道” 主题课堂上,学生们模拟孔子与弟子对话,探讨 “箪食瓢饮” 的现实意义,有学生提出:“现代社会的‘恶衣恶食’不应局限于物质匮乏,更应警惕精神世界的‘营养不良’。” 这种互动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说教模式,使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家庭教育同样是培育 “志道” 精神的关键土壤。北京的 “胡同读书会” 发起人王女士,坚持每周组织家庭共读活动。她带领孩子们阅读范仲淹、王阳明的传记,并开展 “物质与精神” 主题分享会。一次活动中,一位小学生分享道:“我以前总想要最新款的玩具,但现在觉得,像张桂梅校长那样帮助别人,比拥有玩具更快乐。”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精神追求的价值。

七、文明互鉴的镜像:全球视野下的精神共鸣

“志道忘物” 的精神并非中华文明的孤本,在世界文明长河中,不同文化都有相似的价值追求。古印度的苦行僧们身着粗布、赤脚修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