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诗礼之间的美学对话:子夏问诗的文明阐释(3 / 6)
代瓷器中具象化:汝窑的天青色釉,摒弃繁复装饰,追求 “雨过天青云破处” 的素净之美,暗合 “绘事后素” 的哲学意境。
王阳明的心学则赋予 “素” 以主体能动性,提出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传习录》中,他以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阐释美与心的关系,将 “素” 从客观基底转化为主体的 “良知”,为明清文人画的 “写意” 美学开辟了道路。
(三)清代:朴学与美学的交融
清代朴学家对 “绘事后素” 的考据,揭开了其工艺学背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素,白致缯也。绘事后素,谓先以素为质,后施五采。” 结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可知周代 “素” 不仅指白色,更指精细的丝织品,绘事需在这样的质地上进行,引申为 “礼以情为质” 的美学命题。这种考据与义理结合的研究,在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 的论断中达到美学自觉。
(四)魏晋玄学的美学突破
魏晋时期的 “越名教而任自然” 思潮,赋予 “素” 以新的哲学内涵。顾恺之 “迁想妙得” 的绘画理论,主张在 “素绢” 上通过 “传神阿堵” 超越形似,达到 “气韵生动” 的境界,这与王弼 “以无为本” 的玄学思想相通,实现了 “绘事后素” 从伦理到美学的本体论提升。
(五)明清小说的情礼博弈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中,黛玉以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咏白海棠,既写其 “素” 之形,又赋其 “洁” 之德,暗合 “绘事后素” 的美学逻辑。而晴雯撕扇的情节(第三十一回),以 “千金难买一笑” 解构礼教束缚,展现 “礼” 与 “情” 的张力,呼应子夏 “礼后乎” 的现代性启蒙。
(六)辽金元的草原美学冲击
辽代契丹族的 “髡发垂肩” 发式,打破了汉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的礼制束缚,其墓室壁画中 “胡服骑射” 的女性形象,以 “素面赭颊”(不施粉黛)的妆容展现草原民族对 “素” 的独特诠释。这种 “以素为美” 的审美取向,与金代女真族 “辫发垂肩,系以色丝” 的发饰传统结合,形成对中原 “绘事” 美学的结构性挑战,最终在元曲 “天然海棠颜色” 的唱词中实现民族美学的融合。
(七)晚明天主教的美学对话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以 “素” 喻指 “灵魂的洁净”,将孔子的 “绘事后素” 与基督教 “因信称义” 结合:“夫素者,非谓无色,乃谓纯色之未杂也。人之灵魂,若素帛然,染于善则善,染于恶则恶。” 这种跨文化诠释,在上海徐光启家族墓出土的 “圣母子” 石刻中可见一斑 —— 中式莲花底座与西洋圣母像并置,展现 “素地”(本土文化)与 “绘事”(外来信仰)的创造性转化。
四、现代性冲击下的诗礼美学:从 “心性” 到 “本体” 的范式转换
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孔子与子夏的美学对话遭遇现代性解构,却也在冲突中催生新的美学可能。
(一)启蒙美学的冲击与调适
王国维引入叔本华的美学理论,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 “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将美从伦理附庸中解放出来,对应 “绘事” 的独立性;但他同时强调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抒己,而外足以感人”,保留了 “素”(情感本真)的伦理维度,实现了诗礼美学的现代调适。
(二)革命美学的断裂与重构
20 世纪的革命文学将 “礼” 解构为 “封建枷锁”,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批判 “礼教吃人”,但在《野草》中又通过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的哲学,重构了 “素” 的现代性内涵 —— 一种超越传统礼教的生命本真。这种断裂与重构,在 80 年代 “朦胧诗” 对人性美的呼唤中延续,舒婷的《致橡树》以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的意象,重新诠释了 “礼后乎” 的平等伦理。
(三)消费美学的异化与救赎
在消费主义时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