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君子之服:衣冠里的德行与分寸(5 / 7)
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寓意与情感内涵,其佩戴与否、佩戴何种,都与场合、身份、情感状态密切相关。“去丧”即守丧期结束,君子在守丧期间,为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会去除身上所有的装饰性佩饰,过着简朴的生活;守丧期结束后,才会重新佩戴各种佩饰,恢复正常的生活礼仪。
要理解“去丧,无所不佩”,必先了解古代的丧礼制度与佩饰文化。在古代,丧礼是礼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严格的规制,从服饰到饮食,从居住到言行,都有明确的要求,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礼记?丧服小记》记载:“斩衰,括发以麻;为母,括发以麻,免而以布。齐衰,恶笄以终丧。男子冠而妇人笄,男子免而妇人髽。其义:为男子则免,为妇人则髽。”其中,“斩衰”“齐衰”是不同等级的丧服,而“括发以麻”“恶笄以终丧”则是对丧期内发型与佩饰的规定——男子用麻束发,女子用粗糙的发笄固定头发,去除所有华丽的佩饰,以简朴的装扮表达哀悼。
佩饰在古代社会具有丰富的文化寓意,不同的佩饰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德行与情感。《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中说:“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这里的“杂佩”是古代女子佩戴的一组佩饰,包括玉、石、珠、贝等,通常由珩、璜、琚、瑀等组成,佩戴时会发出清脆的声响,既美观又能彰显身份。在正式场合,佩饰是君子身份与德行的象征,如玉佩象征着君子的温润如玉、品德高尚;剑佩象征着君子的勇武与正义;印佩象征着君子的身份与职责。
在守丧期间,君子之所以去除所有佩饰,是因为佩饰的装饰性与丧期的肃穆氛围相悖,佩饰的声响与丧期的哀伤情感不符。古人认为,守丧期间应“节哀顺变”,过着简朴、肃穆的生活,不追求外在的装饰与享乐,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与哀悼。《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鬣封之,形如斧,盖周之制。今一日而三斩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也。’”孔子去世后,其弟子们严格按照丧礼制度为其办理丧事,去除身上的佩饰,穿着丧服,过着简朴的生活,以表达对孔子的哀悼之情。
守丧期结束后,君子重新佩戴各种佩饰,并非简单地恢复装饰,而是恢复正常的生活礼仪,回归到“文质彬彬”的君子状态。“无所不佩”并非指佩戴所有的佩饰,而是指根据场合与身份,佩戴合适的佩饰,以彰显君子的身份与德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礼仪的坚守。例如,在正式的朝会场合,君子会佩戴玉佩、剑佩、印佩等,以彰显身份与职责;在日常的社交场合,会佩戴简单的玉佩、珠佩等,以体现优雅与得体;在休闲的居家场合,会佩戴轻便的佩饰,以增加生活的情趣。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组精美的玉佩,包括珩、璜、琚、瑀等,由金丝串联而成,工艺精湛,纹饰精美,是古代佩饰中的精品。这组玉佩的主人曾侯乙是战国时期曾国的国君,其佩戴的玉佩不仅彰显了他的身份与地位,也体现了他对佩饰文化的重视。根据墓葬出土的文献记载,曾侯乙在日常的正式场合会佩戴这组玉佩,在守丧期间则会将其收起,守丧期结束后再重新佩戴,这与《论语》中“去丧,无所不佩”的记载相符。
“去丧,无所不佩”背后,是君子对情感与礼仪的分寸把握——在丧期内,以简朴的装扮表达哀悼,不越矩、不逾礼;在丧期结束后,以得体的佩饰恢复礼仪,不张扬、不随意。这种分寸把握,体现了君子“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态度——情感的表达要符合礼仪的规范,既不压抑情感,也不放任情感,让情感在礼仪的框架内得到恰当的表达。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没有古代严格的丧礼制度与佩饰文化,但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态度依然重要——在悲伤的场合,保持肃穆与尊重;在欢乐的场合,保持得体与适度,不因情感的波动而失去礼仪的分寸,这正是君子德行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体现。
六、衣之德:服饰背后的君子品格
从“不以绀緅饰”的色彩禁忌,到“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的应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