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入公门:孔子朝堂礼仪中的敬畏与修养(4 / 16)
的休息或思考。这种 “行不逾矩” 的脚步动作,展现了孔子对礼仪细节的精准把握与对自身行为的严格约束。
“其言似不足者”,描述的是孔子经过君位时的言语状态。在接近君位的空间内,孔子说话的语气变得轻柔舒缓,仿佛言语不多、欲言又止的样子。这并非孔子不善言辞,而是对君位空间的刻意克制 —— 在君主的权威空间内,臣子应保持安静恭敬,不高声喧哗,不随意言谈,避免因言语不当而冒犯君主权威。同时,轻柔的语气也传递出谦逊谨慎的态度,表明自己在君主面前 “不敢多言”“不敢妄言”,体现了对君主智慧与权威的绝对信任。
周代对 “过位” 礼仪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礼记?玉藻》中记载:“君命入,大夫士皆自下陈,揖,君出,大夫士皆自下陈,揖,君命上,大夫士皆自下陈,揖,升,再拜稽首,君答拜。” 这些规定详细描述了臣子在君主面前从入殿、行礼、登堂到退下的全过程礼仪,而 “过位” 礼仪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被视为 “臣道” 的核心体现。在周代的政治伦理中,臣子对君主的 “忠” 不仅体现在内心的认同上,更体现在具体的礼仪行为上,“过位” 时的庄重、急促、克制,正是 “忠君” 思想在行为层面的直接表达。孔子作为周代礼制的坚定维护者,一生致力于 “克己复礼”,他对 “过位” 礼仪的严格践行,不仅是对周代礼制规范的遵守,更是对君主权力、国家秩序的认同与维护,希望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推动社会回归 “礼治” 的理想状态。
在现代社会,虽然没有了封建时代的 “君位”,但依然存在许多需要保持敬畏与克制的 “核心空间” 或 “权威场合”。这些空间或场合可能是权力的象征、专业的代表,也可能是传统的载体、情感的寄托,进入这些空间或场合时,我们同样需要像孔子那样,保持庄重的态度、克制的言行,展现对权威、对专业、对传统的尊重。例如,在进入领导办公室汇报工作时,应提前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入,进入后不随意打量办公室的陈设,不随意翻阅桌上的文件,保持站立或坐姿的庄重;在经过重要会议的主席台时,应脚步轻缓、快速通过,不随意停留、不高声交谈,不做出与场合氛围不符的动作;在与行业权威、学术泰斗交流时,应语气谦逊、言语克制,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不随意发表过激言论或不成熟的见解,不打断对方的讲话;在参观历史遗迹、革命圣地等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时,应保持庄重肃穆的神情,不嬉笑打闹、不随意刻画、不大声喧哗,用行为表达对历史、对传统、对英雄的敬畏。
某企业的新员工小王,在入职不久后参加了公司的年度总结大会。由于工作需要,小王需要在会议中途经过主席台,向公司领导递交一份紧急材料。出发前,部门主管特意叮嘱小王:“经过主席台时一定要注意礼仪,保持庄重,不要慌张。” 小王牢记主管的嘱咐,在走向主席台的过程中,刻意放慢了脚步但不拖沓,保持身体挺直、面容庄重的姿态,目光平视前方,不随意抬头张望主席台或两侧的观众。递交材料时,小王双手将材料递交给领导,语气轻柔而清晰地说:“领导,这是紧急需要您签字的材料。” 领导签字后,小王双手接过材料,微微鞠躬致谢,然后快速且有序地离开主席台区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整个过程中,小王没有一丝慌乱,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恰到好处,既完成了工作任务,又展现了良好的礼仪修养。会议结束后,公司总经理特意问起小王的名字,对身边的高管说:“这个年轻人很懂礼仪,做事沉稳,有分寸感,值得培养。” 小王的做法,正是对 “过位” 礼仪中敬畏与克制精神的现代诠释 —— 在接近权威场合时,通过庄重的姿态、克制的言行,展现对权威的尊重,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他人的认可与机会。
(二)“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登堂面君时的恭敬与专注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这十八字精准捕捉了孔子登堂面君时的核心状态,将 “恭敬” 与 “专注” 推向了极致。“升堂” 是进入公门后与君主直接见面的最后环节,也是距离君主权力核心最近的时刻,意味着即将进行君臣对话、商讨政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孔子在这一环节的礼仪表现,较之前的 “入公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