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没有奸佞,全是忠臣!(6 / 7)
;当然了,这里面肯定是有演的成分的。
赵煦见着,也是安抚道:“藻镜莫慌,朕早有成算……”
“愿听德音教诲!”王子韶连忙低头说道。
“藻镜回去后,且在吏部张榜与待阙官员——朕登基时,便誓修元祐大典,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前时,朕已诏拜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为元祐大典编修使,拜彰德军节度使臣方平、保宁军节度使臣京为同提举元祐大典编修使,更拜执政、中书侍郎臣颂为编修副使!”
“已命诸公,招揽天下文学之士,共聚一堂!”
“而朕念及元祐大典,乃国朝盛世,千古文业不朽之功!”
“故诏许吏部待阙官员,可与元祐大典编修事!”
“凡愿之官员,文臣京朝官以下,可充元祐大典书局校书郎,宣德郎以下可充元祐大典书局修撰官,宣德郎以上,朝散郎以下,可充元祐大典书局校定官,朝散郎以上,可充元祐大典书局某科编修使、副使!”
“所有书局官员,所授差遣,吏部皆按正常除授磨勘记功,所有官员俸禄、待遇,皆如故!”
这是赵煦早就想好的办法。
算是一个拖延战术。
反正赵煦记得,后世的明太宗朱棣修永乐大典,最多的时候,有两千多名官员学者参与,前后耗时数年,才终于修成。
而如今,中国文化未经两宋金蒙的战火摧残。
无数失传的古籍、珍本、孤品,都还存世。
同时,现在大宋朝的财政情况,也比朱棣时期要好。
自然的,赵煦不搞则已,要搞就冲着中古百科全书的规模去。
要囊括古今,收录春秋秦汉以来,历朝历代的诸子百家、各门各学的书籍、文字。
包括志怪传说、民俗野史乃至于民间技术、工艺,统统都要收录。
顺便再在里面塞些私货,埋些伏笔。
等将来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在这里面翻证据——此事在元祐大典之中亦有记载!
如此盛世大典,为精益求精,不留遗憾,花个十年甚至更久来修不过分吧?
为了让后人更好的理解并知晓古人的思想、文化真谛,并能追根溯源,知其出处。
由朝廷组织几千名文官士大夫,共襄盛举,来修撰、编订、注释合情合理吧?
这样一来,大宋朝的冗官问题,就暂时的缓解了。
人人有官当,个个能进步!
士大夫们都有事情能做了!
他们都能忙起来了!
大宋江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