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章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1)(4 / 6)
罢行卷、废墨义,最终选择黜诗赋而用经义取士。
本质上就是为了扩大统治集团的代表性。
使大宋朝的士人来源尽可能的多元化。
如此一来,就可以从不同阶层取士。
当然,赵煦知道的,所谓公平,只是统治者们,对外的说辞,是表象。
不然的话,若真的讲公平。
为何不废锁厅试、别头试这些给衙内们开的后门?
若真的讲公平,唯材是举,为何要给选人套那么多枷锁?
又是循资,又是京削。
摆明了就是不想让寒门家的孩子,轻易改官挤进统治集团的核心。
更不要说,还搞出了一大堆的针对非科举出身的文官的歧视性制度。
所以,赵煦心里面非常清楚。
说到底,所谓公平是幌子,维稳才是目的。
是的!
老赵家连科举都当成了维稳工具!
元昊叛宋,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王师三战败北,被迫议和。
这才有了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庆历兴学运动却取得了成功!
为何?
因为,赵官家知道,再不维稳,把草莽里的豪杰纳入统治集团的话,迟早会有人发现——其实打进汴京,比考进汴京要容易。
张海、郭邈山,只是逃亡的兵士而已。
但他们一朝裹胁叛乱逃亡军士和盗匪合流后,就能转战大半个天下,搅的朝廷焦头烂额。
张海、郭邈山起义刚刚镇压下去,贝州的王则,又以弥勒下世的口号起事。
北方不消停,东南也不安静。
几乎就是在张海、郭邈山起义的同时,东南的海州,爆发了王伦起义。
彼时的赵官家是何等惊慌失措,朝臣们的震怖之色,可想而知。
欧阳修更是因此惊呼——强人一伙多过一伙,贼人一年强过一年。
言下之意就是——大宋朝再不改革,就要吃枣药丸!
为了不让朝廷吃枣药丸,就只能打开上升通道,尽可能的扩大取士范围。
就像张元、吴昊,让大宋朝殿试从此不再黜落士人。
经历了这些起义与暴动后,老赵家立刻解除了几乎所有在科举上的身份限制——只要父祖三代没有谋反作乱的罪行的人。
不拘是商贾、农民、工匠,还是士大夫,都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