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三章 文彦博:这是拨乱反正!(8 / 9)

加入书签

之耳目官,上刺君过,下纠文武百官,故为风宪之司,准绳之地,自仁庙以来,便与东西两府鼎足而立!”文及甫开始掉书袋,这也是现在朝野对御史台的一致定义。

    文彦博听着就笑了:“是汝懂御史台,还是老夫懂御史台?”

    文及甫抬起头,看着老父亲,心中一下子就没了底气。

    毕竟,在他面前的是大宋的四朝元老,范文正公、韩忠献公以及富文忠公的知己好友。

    同时,也是大宋朝如今名声最大,被世人以为是御史言官典范的包拯包孝肃公的老上司。

    论起对国朝的过去的了解,当代应该已经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的了。

    于是,就只能弱弱的说:“难道儿说错了?”

    “不!”文彦博摇头:“汝说的不算错!”

    “但,汝所知的只是御史台的一部分而已!”

    “而老夫知道,御史台的其他部分!”

    文彦博浑浊的眼中,绽放着智慧的色彩,无数往事在他心中沉浮。

    世人只知,大宋的御史言官们,上刺君王之过,下劾百官,威风八面。

    可有几人记得,太宗、真庙时,御史们的样子?

    天书事件的时候……封禅泰山的时候……

    御史们呢?

    在哪里?

    哦!

    都趴在真庙脚下,忙着捧臭脚,阿谀奉承呢!

    便是仁庙的时候……

    御史们,也只是仁庙的狗而已。

    别看那一个个故事,传的是活灵活现。

    可有几人知道,从始至终,御史台的绳子,都在仁庙手中。

    御史们能咬谁?不能咬谁?

    早有定论!

    譬如……仁庙在位数十年,可曾见过,那个御史,敢去碰仁庙派出去,到地方上捞钱的内臣、外戚?

    真庙的时候,在汴京城里囤积居奇,导致汴京一夜冻绥数千人的驸马都尉柴宗庆。

    在仁庙朝时,多次以使相的身份,出镇地方。

    其历判陕州、潞州、郑州,皆是通邑大都,油水肥厚。

    这位驸马,依旧到处捞钱。

    最后甚至闹出了,放纵部曲,光天化日之日在市场上强买强卖,乃至于掠夺民财的丑闻。

    可,谁敢弹劾?

    最后,还是宰执们实在看不过眼了。

    加之当时,大宋朝对党项三战三败,若放纵柴宗庆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