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四章 文彦博成了工商业鼓吹者(3 / 7)

加入书签

,球便自动浮出了洞穴,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从此文彦博聪慧之名,就传遍了十里八乡,广为人知。

    而在科普之余,赵煦也没改他爱开玩笑的性子。

    就分别送了些雅号给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

    比如说司马光,就被赵煦送了个尊号——砸缸真君。

    这是因为他已经去世了嘛。

    哪怕开玩笑,也得尊重一二。

    对文彦博,他就没有这么客气了,直接笑称他是:灌水老叟。

    虽然说,在一般情况下,集英殿发生的事情,外界连点风声都是听不到的。

    可,有些时候,却会流出各种各样的故事、段子。

    尤其是,类似这种赵煦私下里和伴读们开的这些无伤大雅的玩笑。

    总会被以各种各样的方法,流传出去。

    谁泄的密?自然是不用说了。

    靠着这种手段,赵煦一方面,可以考验他身边的伴读们,看看他们的政治立场是否牢靠?

    上上辈子,吃过曾布的亏后,赵煦对身边的人的忠诚问题,就看的格外重。

    其次,像这种私下里的玩笑话,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出一个亲民形象的。

    会让汴京市民们觉得,赵官家和他们是一样的。

    都爱开玩笑,也都喜欢八卦别人的隐私。

    如此一来,就算将来赵煦做出什么坏事,他们也会自我安慰,自我麻醉自己——只是一时之错/犯了点官家都会犯的小错。

    这算是赵官家们的祖传技能了。

    从仁庙开始,每一代赵官家,都很擅长此道。

    比如说,仁庙传出去的那些‘宽仁故事’。

    什么吃饭的时候,吃到了沙子,因为害怕被别人知道,使御厨获罪,便若无其事的将沙子咽了下去。

    什么半夜肚子饿了,想吃烤羊肉,但因为害怕被人知道自己爱吃烤羊肉,导致宫中每天都特别为他准备烤羊肉夜宵,造成浪费,便忍着饥饿。

    类似这样的小故事,最鼎盛的时候,在坊间有上百个在流传。

    哪怕迄今,也依然有十几个被人在嘴上念叨。

    于是,尽管仁庙时,朝廷上下挥霍无度,宫中奢侈成风,外戚们嚣张跋扈,黄河屡次决口,地震不断,蝗灾四起,盗贼成风,大宋官家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但很多人依然觉得,仁庙是个好官家!

    他尽力了!

    天下如此,不怪他!

    既然效果这么好,赵官家们,自然都是有样学样,每一代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小故事,塑造自己的形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