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 要圣眷,还是要名声?(4 / 5)

加入书签

一边高速运转着自己的大脑。

    当他说完最后一组数据的时候,他就已经有答案了。

    “陛下,开封府府界诸县、镇,需吏员数以千计……”

    “且多数吏员,不似汴京城这般,只需要在汴京内外诸厢用事……”

    汴京城才多大?

    哪怕算上新城外的九厢十四坊,面积也不如府界的一个县。

    “况汴京百姓,皆为城郭户,而府界百姓,则多为农户……”

    “城郭户,见多识广……农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多数目不识丁……”

    赵煦听着冯京的话,在心中暗暗点头。

    不得不说,这老登确实是懂基层的。

    城市与农村,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两个世界!

    用城市的思维去思考农村的问题。

    等于刻舟求剑,注定没有结果。

    所以……

    公考这个目前只适合在汴京城这种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商业兴盛的城市中实行的制度,注定无法落实到广大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州县。

    旁的不提,就一个事情,就足以让那些公考出来的士子望而却步——那些偏远贫困,穷山恶水的乡村!

    想叫士人们,进入乡村基层,去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打交道?

    怎么可能?

    就算有人愿意,那也必然只是少数。

    而在这少数人中,又只有少数能适应他们的工作。

    同时,公考制度的特殊性,也将使得,公考招录的士人,存在极大的流动性。

    他们不是胥吏,不会一直留在基层。

    如今的农村,也缺乏留下人才的理由。

    赵煦用着希冀的眼神,看向冯京,轻声问道:“所以……”

    “节度可有良策救此弊病?”

    “臣万死斗胆进言……”冯京持芴顿首再拜:“臣愚以为,若要救此弊病,非两足并举不可!”

    “一者,公考也!”

    “以公考拔擢道德之士,进用君子正人,而用于诸县、镇,用于诸吏之首……”

    “所用者,正风气,倡仁义,宣教化于乡野,布圣德于四方!”

    “还有呢?”赵煦上前一步,目光灼灼,盯着冯京,鼓励着他说出他想说的话。

    冯京脑海中回忆着,吕惠卿的文章中所发出来的问题。

    为什么公考可以在汴京城成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