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八章 章惇要守制了(3 / 6)

加入书签

bsp; 故此,苏辙出知前,向官家举荐了黄寔,还特意说明,此人是章惇的外甥。

    官家闻之便以苏辙推荐,加上‘寔,章相公之甥也,朕宜嘉之’的理由,拜为起居郎、同修起居注。

    也正是因为发现了黄寔的身影,吕公著也有所忌惮。

    好多话,都不好说。

    就怕被记下来,写到了国史上。

    ……

    送走吕公著,赵煦抿着嘴唇,坐在坐褥上。

    等到黄寔的身影,从那屏风后消失。

    赵煦才叹息了一声:“唉……”

    这大宋的士大夫们,不要看满嘴仁义道德,但到了关键时刻,却是分得清自己的阶级的。

    这一点,无论新党,还是旧党都是如此。

    面对问题,所有士大夫,都会选择——再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背!

    而且,在这个过程里,他们不会有任何犹豫。

    所谓仁义道德,只限于他们自身。

    准确的说,是和他们同一个出身,同一个阶级的群体。

    将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双标发挥的淋漓尽致。

    当年,狄青为枢密使。

    朝野内外的反应为什么那么大?

    就是因为狄青不是他们的人。

    只是一个大头兵出身!而且,哪怕被拜为枢密使,也不肯洗掉自己的刺青。

    所以,狄青被所有人围攻。

    包括武臣!

    杨汲、崔台符,之所以被人敌视、孤立。

    原因和狄青差不多。

    杨汲是技术官僚,起家司法参军,一路走上来,干的也都是工程、技术类职位。

    与那些宽袍大袖,满嘴仁义道德的士大夫们根本不是一路人。

    崔台符就更厉害了。

    他甚至都不是正牌进士出身,而是明法科的进士。

    这两个人,在正常情况下,是几乎不可能和正常的文臣一样靠着磨勘升官的。

    他们的天花板,是被钉死在选人这个级别的。

    故此,这些人只能找一切机会,抱皇权大腿博出位。

    而,文臣士大夫们,在看到了这些人和皇权结合后开始蹿升,自然会厌恶。

    ……

    吕公著回到都堂。

    李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