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三章 乾坤大挪移(3 / 6)

加入书签

;  就近利用当地廉价的蚕茧资源,制成之后,就地通过明州市舶司出口去海外。

    荆湖南路和广南西路的苎麻,也是同样的操作手法。

    只是,物流成本比浙江要高一倍以上。

    但,这依然是奇迹!

    因为是赵煦要的,所以这些苎麻全部用的是纲运之法。

    嗯,就是水浒传中,杨志押运生辰纲一般的方法。

    正好,地方厢军平素不是没事干?

    现在,赵煦给他们分配任务了。

    那二十钱每斤的物流费用,就是花在了纲运上(大头兵的赏钱和军官的磨勘【北宋纲运,将官押运一次就可以积功一次,像是纲马,有规定满多少次就可以迁一官】)。

    于是,这就相当于,赵煦加价每斤二十钱左右,从偏远军州,把当地廉价的资源,运到汴京。

    这种乾坤大挪移,只有皇帝能玩。

    也就是去年,大运河一度因为大旱断航,为满足汴京需求,所以有大量的苎麻,滞留于润州、扬州等运河物流中转集散地,得今年夏天才能运进汴京。

    不然,赵煦手里的麻布还会更多。

    而决定布匹价格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人工了。

    织布是很累,也很废人的。

    过去,小农经济手工织造,要织一匹绢,哪怕是熟练的织工,也需要好几天。

    但现在,绫锦院的织工,用着太母车纺纱,一个人一天就能纺纱数锭,效率是过去的四五倍。

    这还是不熟练,未能完全掌握太母车的技巧的缘故。

    同时,也是因为如今的太母车的纱锭只有八个。

    等到将来,技术更加进步,纱锭数量达到三十二个,甚至更多!织工的技能更加熟练了,一个织工一天纺出别人需要一个月才能纺出的纱锭也不是不可能。

    那你可能就会问了——织工们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倍,她们的收入肯定也会提高数倍吧?

    对此,赵煦只能回一个呵呵。

    当然,也不能说没有提高。

    毕竟,绫锦院一直就是计件工资制,相当的人性化。

    假如有女工,不惜身体的不断纺纱,那么她的收入确实可以达到过去的数倍。

    但是,她得用健康

    来换!

    在原料和人工,都被压缩到极限的情况下。

    绫锦院的布匹,就很有市场竞争力了。

    这不,才卖几天,就已经将汴京城的布铺行会,打得满地找牙了。

    顺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