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 纺织浪潮(1)(2 / 6)

加入书签

辈子,麻啰钵国的使团,应该是在元祐三年才会来到大宋,以尝试取得大宋朝廷许可,打通商道。

    会不会又是一队来骗吃骗喝的骗子?

    或者是一队打着大食旗号的阿拉伯商人在冒充?

    赵煦不确定。

    但他提起笔,在御前的案上的一张元书纸,写下了麻啰钵国四个字。

    想了想,他在这纸条上继续写着:着童贯去打探虚实。

    做完这个事情,他就将元书纸交到了他身边的冯景手中。

    冯景接过后,看了一下,便躬身点头。

    赵煦的这个小动作,殿上的臣子,自然是不可能发现的。

    但帘后的两宫却都看到了。

    于是,便有向太后身边的女官来到赵煦身边,低声问道:“娘娘差妾来问,官家可是有事?”

    赵煦摇摇头,道:“我无事,且回禀太母、母后,就是好奇那麻钵罗国的名字,太奇怪了!”

    但他自己心知肚明,麻钵罗就是马拉巴尔的音译。

    这是新世纪考古考证出来的。

    “哦!”那女官也没多想,只道:“两位娘娘言:官家若是乏了,可先退殿,至殿后歇息。”

    赵煦一听,当即摇头:“这就不必了!”

    “朕是天子!”他严肃的回答:“自当临朝视臣,受臣民朝拜!”

    去年的大朝会,他要守孝,不便参与。

    今年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国家大典。

    即使,大宋的正旦大朝,从国初开始就是个礼仪性质——几千人参加的大会,也就只能讲点礼仪和规矩了。

    就算是常朝、日朝,也只能讨论些大概的东西。

    自来真正决策的地方,从来都是退朝后的便殿再坐和皇帝自己召集的对奏。

    但正是因此,这种的场合,反而尤其重要、严肃。

    因为,赵煦面对的是整个天下!

    不止有在京官员,还有天下州郡,今年应当回京述职或者在京待阙的文武官员。

    这些人,大部分一辈子都和赵煦说不上话。

    大朝会这样赵煦一定会参加的典礼,也就成为了赵煦和他们建立君臣关系的少数途径。

    另外一个途径是每隔三年或者五年,举办一次的郊祭或明堂礼——郊祭、明堂礼普天同庆,所有官员,都会受赏。

    ……

    那女官退下后,大朝会剩下的时间,就在一批又一批的外国使者入殿中走向了尾声。

    当最后一批使者从殿上拜辞。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