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九章 立规矩(2)(5 / 8)

加入书签

bsp;  “朕绍烈圣之弘休,承祖宗之基业,即位以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常恐因朕之不德,以羞皇考之圣德……”

    这话一出,不止是苏辙、曾肇了。

    张方平和苏颂也都跪下来,口称有罪,乞请降罪。

    没办法。

    赵煦的话,政治上太正确了。

    赵煦摆摆手,让冯景下去,扶起张方平与苏颂。

    这才接着道:“朕在宫中,常问左右宫外之事,也常常聆听士大夫之议论……”

    “可最近数月以来,朕常常听到,有人言,宫外某位大臣,大发厥词,说什么‘两府大臣,应该多多往来……’,还讲什么‘谏院与御史,理当同气连声’云云……”

    “尤其是朕当众宣布昔在皇考御前,所立三誓后,士大夫大臣中,类似的议论就越来越多了。”

    苏辙、曾肇,听着瑟瑟发抖。

    因为他们都参与过类似的讨论。

    这也是大宋士大夫们的特点。

    一掐脖子就翻白眼,稍微放松就得意忘形。

    当年,乌台诗案前,苏轼这大胡子,甚至敢直接在给赵煦的父皇谢恩表上写: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要换了弘历,就这一句话,苏轼全家现在应该已经和赵煦差不多大了。

    而这,只是苏轼当年阴阳怪气的嘲讽朝廷的文字里,程度最轻的话。

    乌台诗案后,这些家伙总算老实了些,不敢再随便议论、阴阳怪气了。

    而如今,随着赵煦放宽言论。

    思想文化界,固然得到了发展空间和发育时间。

    但,各类小丑,也随之开始翩翩起舞了,各种妖魔鬼怪,也都跳了出来。

    旧党的人,开始公开讨论,恢复仁庙明道之制,允许两府大臣往来,甚至允许宰相兼任东府枢密使。

    同时,这些家伙还盯上了台谏。

    再次想要将御史和谏官合一。

    让御史谏官,归到一个系统,这样御史既能风闻奏事、弹劾大臣,也可以干预国家政策,朝廷法令。

    他们这是要干嘛?

    跑步进入大明王朝?

    新党的人,也没有闲着,也不给赵煦省心。

    这才多久?

    坊间就已经出现了对新学的‘以道观分,无为为君,无为为君则有为为臣矣!而君臣之义,便在此中!’思想的公开讨论。

    陆佃公开在太学中,与太学生们大谈特谈的所谓‘有体有用之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