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章 赵煦的亲民形象(4 / 6)

加入书签

    也就是冶炼技术还不过关,缺乏可以合格、廉价、优质的耐火砖,也没有焦煤。

    所以,炼出来的,只能算精铁或者说粗钢,质量暂时还比不上苏州那边的百炼钢。

    但苏州的百炼钢,加起来也比不上专一制造军器局半个月的产量。

    等到徐州那边的铁监投产,苏州全年的百炼钢产量,可能还不上那边一天的产量!

    这就是工业的恐怖力量。

    即使只是原始的冶炼工业,一旦用上新技术,突破了冶炼的瓶颈。

    其生产效率和生产速度,是手工业望尘莫及的。

    就像眼前的这些轧棉机。

    一袋袋棉铃被工人倒进去,伴随着手摇摇把的摇动,由皮带以及圆轴组成的传动系统开始工作,在传动系统的带动下,滚筒开始转动,棉铃被滚筒带着卷入轧棉机内,在自然离心力的作用下,棉籽被甩出,而棉花纤维则留在了滚筒的内壁铁齿上。

    效率是崖州那边的黎族棉农手工剥取棉籽的百倍、千倍!

    就这么一台简单的轧棉机,一天就能干完黎族棉农几十个人一个月的工作量。

    于是,这个小小的轧棉车间,只靠二三十个人,五台轧棉机,就能完全应付从熙河方面源源不断运抵京城的棉铃。

    而正常情况,熙河今年那六万亩棉田,将近七十万斤棉铃,恐怕至少需要数千工人,耗费一两个月才能完成手工剥取棉籽。

    以汴京工价,按照雇佣五千人算,单单是这笔成本,就可能要超过两万四千贯!

    但现在,总造价不过五百贯的五台轧棉机,加上二三十个工人,用上两三个月就能将总数超过七十万斤的棉铃完全轧完。

    仅此一项,每匹棉布的成本就要下降两百文左右。

    “陛下,预计年底之前,熙河棉铃就可以全部轧完……”沈括在赵煦身边轻声介绍着。

    “嗯!”赵煦颔首道:“沈卿又为国立功矣!”

    “朕必不会亏待爱卿!”赵煦下意识的开始画饼。

    沈括连忙拜道:“为陛下效命,乃臣之幸也!”

    “若陛下要赏微臣,臣乞将赏赐换臣妻诰命。”

    沈括现在已经掌握了,家庭生存法则。

    想要妻子高兴,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她加诰命。

    短短一年多,他的妻子张氏,就已经从被贬被褫夺诰命的罪官之妻,摇身一变,成为了如今的颍川郡郡君。

    赵煦听着,笑了起来,左右也都哄笑不已。

    托苏轼的福,沈括如今已经坐实了他沈龙居的名头。

    “卿妻如今已是郡君,朝廷之制,郡君乃待制官员之妻的诰命。“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