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 司马光:知我者,陛下也!(5 / 6)

加入书签

    看一看,过去制科取士选出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吧?

    随便点一个人——苏轼!

    而苏轼只是文章有名,实际官职并不高。

    其他制科出身的,可起码都是待制,宰执也不少啊!

    就按制科的下限苏轼的标准来选才。

    几个人敢报名?谁又敢随便举荐?

    最要命的还是司马光给十科取士定下的那些名目。

    ‘行义纯固可为师表科’——以制科的要求,取中的人,那就必须是可堪天下道德楷模与表率之人。

    而在天下人眼里,符合这个条件的,都在史书上。

    不说堪比周公、孔孟,最起码在私德上得堪比司马光、王安石这样的人。

    您这是在选圣人吗?

    还有就是那个‘智勇过人可备将帅科’,将帅两个字看到了吗?可备看到了吗?

    这就将这一科的取士方向,限制在了拥有将帅之才的年轻才俊上。

    可问题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将帅基本都是天赋加时间的沉淀历练出来的。

    真正有将帅才干的都不年轻,年轻的都不具备将帅之才。

    真以为霍去病、岳飞这样的人,是地里面的萝卜?只要想要,就能往外长?

    所以,司马光的这个十科取士,注定是笑话,不可能选拔出什么人的。

    那问题来了,能不能降低标准呢?

    答案是不行!

    至少在赵煦的上上辈子不行。

    因为,元祐时代的司马光是旧党赤帜,绝对正确的人物。

    任何敢于质疑司马光的人,都将被旧党激进派打着他的旗号,一拥而上围攻到死。

    宫中的太皇太后,也见不得任何说司马光不对的话。

    而司马光在一开始就已经说明了,这十科取士法是要干嘛的——孔门以四科论士,汉室以数路得人。

    都是要选出来,充任关键岗位,作为未来宰执、大将的后备人才的。

    是要继承他司马光事业的年轻才俊!

    所以,没有人敢动。

    可现在就不一样了。

    赵煦摩挲着双手,低声感慨起来:“司马相公是个好人呐!”

    “这份大礼,朕就笑纳了。”

    十科取士法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名义。

    拿着司马光当梯子,撬开科举制度的门。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