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文官:我上我也行(4 / 6)

加入书签

    司马光脸色骤然就变了:“公择也以为老夫不懂权变,固执己见?”

    “若老夫真是如此!”

    “早已辞官归乡矣!”

    别以为,只有王安石王介甫,才会视功名如浮云,一朝志向不得伸张,便连夜辞官而走,连给别人挽留的机会也不给。

    他司马君实也是一样的。

    能在洛阳十五年写书,就已经证明他的性子。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士大夫,如是而已!

    “老夫在朝近年,错非念天子之期望,思先帝托付,早已弃官!”

    真的!

    在司马光心中,现在是满朝乌烟瘴气,上下都只在争权夺利。

    尤其是那些昔日志同道合的人,一个个渐行渐远,让他心灰意冷。

    只有天子,唯有天子。

    让他无法割舍!

    每次他想辞官的时候,都会想起那双对他殷殷期盼,充满真诚的眼睛。

    也都会想起,他第一次入京,面见天子时,天子御笔钦题的那‘股肱宋室,师保万民’八字。

    天子以国士待他,他自当以国士报之。

    于是,在这样的信念下,在见着其他人纷纷的走上了韩绛的调和之路。

    司马光的思想,越发的走向了歧途。

    在司马光看来,这并非是他不愿权变。

    而是他不能权变!

    他若变了,这满朝上下,就尽是汲汲于功名者。

    天子年少,若见满朝上下皆是如此大臣。

    等他长大了,他肯定会觉得天下皆无正人。

    于是,他就可能误入歧途。

    所以,在司马光看来,他的坚持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

    他需要让年少的天子知道,这天下大臣,并非尽是追逐名利,不顾正道的人。

    还有像他这样的正直大臣!

    还有如他这般不惧权贵,不畏两宫,依然直言敢谏,依旧可以逆风而行的大臣。

    这很关键!

    仁庙当年正是因为身边有着晏元献公(晏殊)这样的忠直臣子辅佐,才会成为那个对文臣士大夫,充满信任和倚重的天子。

    李常看着司马光的神色和态度,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劝说,和范纯仁、吕大防等人一样,再次做了无用功。

    范纯仁说得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