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决战(1)(3 / 7)

加入书签

sp;好像还和高遵惠有关。

    “甘蔗吗?”章惇想着。

    他还没见过甘蔗呢!

    但他知道,在东南的常州、明州、苏州等地,人们会种植甘蔗,然后用甘蔗制作成红糖。

    红糖运到汴京,成为了汴京夏日各种饮子以及冬日各色点心的必需品。

    此外,还有人用糖为调味,烧肉、炖肉。

    苏子瞻就是用糖烧东坡肉,如今,这一道菜已经天下知名,甚至多次出现在《汴京新报》的报道中。

    章惇记得去年十二月,汴京新报还专门刊载过东坡肉、红烧肉等多种猪肉烹调方法。

    他南下后,还在恩相王安石那里吃过王安石亲手做的登州鱼烧肉。

    那一道菜,就是苏轼的最新发明。

    因此,苏子瞻在士林之中名声,渐渐的向着一个厨子靠拢。

    本来,这应该是恶名。

    天下士大夫,会避之唯恐不及。

    就像旧年,曾有御史提议,在宫中用罗江犬来守夜,然后就被人称作‘狗御史’,从此名声大坏!

    但偏偏,宫中有传说,官家在听说了此事后,据说非常开心,与左右言:朕闻赵韩王(赵普)曾曰:治大国如烹小鲜!今苏轼以道入厨,假以时日,必为名臣!

    官家都出来背书了。

    谁还敢在这个事情上挑刺?

    至于什么君子远庖厨这样的士人禁忌,很快就在舆论上,被人洗白了。

    而且是汴京新报和汴京义报一起出手洗白的。

    汴京义报帮苏轼好理解。

    毕竟,张方平和苏轼兄弟的关系,天下皆知。

    那汴京新报也出手,就实在是耐人寻味了。

    特别是汴京新报上的解释——知登州苏公好厨,人以为君子远庖厨,孟子之教!苏公或有失士人之风也。

    然,孟子所以远庖厨,乃‘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生不忍食其肉’。

    苏公可曾杀鱼?苏公可曾宰猪?

    既不曾宰杀,自然不违圣人之教。

    这篇报道,章惇是记得很清楚的。

    所以,当时他还注意了一下苏轼在登州的所作所为。

    于是,知晓了苏轼烧肉、煮鱼都爱放糖的细节。

    如今,想着蔗糖,他就难免想起了这些往事。

    同时自然想起了,汴京城中渐渐风行的各种烧肉方法。

    糖和海鱼干以及各种烧肉仿佛,正在快速成为汴京城各色酒楼、吃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