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廷推(1)(3 / 4)

加入书签

摇头:“与乃祖张洎一样,都是蛇首两端之人。”

    这是张家人的常态了。

    乃祖张洎是这个样子,张璪还是这个样子。

    想当年,苏大胡子和张璪可谓是至交好友。

    就差斩鸡头结拜了。

    然而,乌台诗案中,对苏大胡子最狠不是李定,而是时任知谏院的张璪。

    那架势,都恨不得要将苏大胡子处死,拿他的脑袋祭旗了。

    反倒是,和苏轼关系渐渐疏远,甚至可能有了些小矛盾的章惇,不断为苏轼开脱。

    过去被苏轼天天骂的王安石也极力营救。

    而等到赵煦的上上辈子,元祐时代,还是这个家伙,在旧党上台后,就开始拼命靠拢,想要纳投名状,却没有想到别人根本不要他。

    利用完了,就直接给他扣了无数顶帽子,赶出了汴京。

    如今,这家伙也是一般。

    看到韩绛回朝后,深受信任,立刻就靠拢过去。

    这一年来,其在韩绛门下,做事勤勉,无论是役法检讨,还是青苗法检讨、罢废保马法、市易法,他都冲在前面,利用着自己熟悉新法的优势,协助着韩绛,做了许多事情。

    总算是洗白了一些。

    赵煦本来都以为他已经改邪归正了。

    现在看来,张璪依然是那个张璪。

    只能说是性格决定命运吧!

    就是可惜了,苏轼写给他的那篇《稼说》,更可惜的是,那篇苏轼亲笔所写的文章,据说是用了草书而就,文学鉴赏价值极高。

    但却被张璪在乌台诗案的时候,亲自烧毁。

    若能保存下来,足可传世。

    千年后甚至足可成为一个国家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想到这里,赵煦就忽然想起了,他在上上辈子听说的一些传说。

    貌似在元丰八年二月末,那个立储最关键也最危险的时候。

    蔡确和章惇在都堂令厅之上,对王珪发难的时候。

    传说是这么说的‘时宰臣韩缜、安焘、李清臣、张璪皆默然不语’。

    逼得章惇跳起来,直接喊出了那句话:‘言之则是从,不从则与公偕死!’。

    于是王珪被逼无奈,只能说出那句话:上自有子,何复议之?

    传说中,其他宰臣当时都没有表态。

    虽然说吧,这历史宜粗不宜细。

    虽然说吧,政治人物论迹不论心。

    但赵煦其实心里面一直有些不舒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