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五章 新役法(2)(2 / 6)

加入书签

要的变革,就是增加了地方宽剩钱的额度。

    毋庸置疑,这触动了两宫的敏感神经。

    因为两宫就算是深居深宫,不知民间疾苦。

    但她们肯定知道,大宋立国的根基是什么?

    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而宽剩钱,却是王安石变法时,增加地方财政供给的配套政策。

    或者说是王安石拿来收买地方基层官员,推动新法的胡萝卜。

    现在,韩绛的役法条例,却进一步增加了地方宽剩钱的额度。

    两宫对此,自然很忌惮。

    因为这可能动摇,整个大宋王朝的财政体系!

    赵煦上上辈子,曾君临天下,执掌大权,当然明白两宫在顾虑什么?

    所以,他沉吟片刻后,道:“太母,孙臣以为,韩相公所议也不无道理……”

    “朕近些时日,在集英殿听经筵,先生们也谈及了祖宗财政之制……”

    “乃是以强干弱枝之策,以定天下,绝藩镇之祸!”

    两宫听着,都是微笑着点头。

    “官家说的是……”太皇太后更是道:“此乃祖宗制度,当年,慈圣光献和英庙,都曾告诫过老身和先帝……”

    “五代藩镇之祸,不止是骄兵悍将,也是地方财税太重,不听中枢号令所致!”

    中唐之后,藩镇割据。

    割据的不仅仅是军队,还有地方的财税!

    恭顺的藩镇,会定期向长安纳贡,送钱送物送粮。

    不大恭顺的,就看自己的心情。

    而最不恭顺的那几个,干脆是关起门自说自话。

    一个个藩镇,就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圈。

    到了五代,就更不要说了!

    所以,大宋建立后,有鉴于藩镇之祸,地方势力强盛的教训,开始进行中央集权。

    于是,在大宋,不仅仅一切军队指挥、调动听中枢。

    一切财政收入,也全归中枢!

    地方的自主性被压缩到极限。

    “娘娘说的是……”向太后附和着。

    赵煦则点头:“太母所言甚是,此正祖宗智慧所在!集英殿上的诸位先生,也多有夸赞……”

    “只是……”赵煦看着两宫的神色,道:“孙儿却以为,凡事过犹不及!”

    “这些日子,孙臣在经筵上,常常和范学士(范纯仁)、吕侍讲(吕大防)等先生请教地方情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