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三章 刺激经济(5 / 6)

加入书签

    作为大宋天子,赵煦自然知晓,这种情况对他是有利可图的。

    所以,订单不能停!

    于是,赵煦回头,就再次给蔡京下诏。

    命他在汴京城张榜采购竹筐、木框、编织物。

    至于钱?

    赵煦比谁都知道,钱或者绢布给了百姓,百姓会和那些大户一样,捂在手里吗?

    必然不能,他们的房租、水费、吃食、燃料……

    样样要钱!

    所以钱到他们手里,根本不可能存太久,就会随着日常生活的支出,进入商品贸易循环。

    同样,大宋的军人能存钱吗?

    不能!

    赵煦太清楚那些底层的禁军、厢军了。

    措大的心思,从来只有钱孔大!

    他们有钱就会去消费——吃喝嫖赌!

    所以,赵煦现在其实在给大宋经济注入活力。

    让钱流动起来!

    金融只有流动,才会产生效益。

    这是赵煦在现代学到的知识。

    注:北宋绫锦院和地方织造院,在熙宁-元丰时代,都进行了大量改革。

    譬如吕大防在成都任上,建立了成都绫锦院,就将大部分繁琐工作,外包给民间。

    官府只主导关键工序,大大提高了蜀锦产量。

    在汴京,新党的主持下,绫锦院和织造院都进行了改革。

    改革措施主要是将过去的官府定额,改为不定额。

    也不再限制女工的工作时间,只按质量和数量给钱,效益大增。

    而北宋前中期最有活力的民间纺织业,是在四川的梓州。

    根据史料记载仁宗明道年间,因为仁宗下诏禁奢侈,不要官府采购好看的丝绸了,于是景佑三年新知梓州张逸上奏‘梓州机织户数千家,因明道二年敕,每年绫织三分只卖一分,民户贫不能活,乞于元买数十分中卖五分……’

    皇帝想节俭,减少了对梓州丝织品的采购量,本意想立人设,反而搞得民间大量从业者破产……

    于是,仁宗很快就恢复了过去的政策——别五分了,朕全要了。

    于是梓州纺织业满血复活。

    北宋时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期。

    一方面,民间商业兴盛,另一方面宫有制经济也很昌盛……

    是的,北宋皇帝是最大的垄断商人和地主。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