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人的悲欢总是不同(2 / 5)

加入书签

当地住了一个月,他越来越享受在常州的生活。

    便在常州写了一封上书,请求汴京批准他在常州终老。

    可惜,那封上书递了上去后石沉大海。

    汴京的天子,有没有收到都不知道。

    无奈之下,苏轼只能硬着头皮北上,在当年十月抵达泗州。

    在大宋南都应天府隐居的元老张方平听到苏轼来了,马上派人将苏轼请到他家中做客。

    然后又帮苏轼,给汴京上了第二份乞居常州的上书。

    这一次,元老出手,苏轼的上书终于到了君前。

    大行皇帝御笔亲批:可!

    苏轼收到大行皇帝的回复时,已经是元丰八年的正月。

    张方平将苏轼在应天府留到了三月初。

    也就是大行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到应天府的时候,闻得天子晏驾,张方平立刻动身准备入京赴阙。

    苏轼则只能遵守大行皇帝的诏命,带着全家老少,启程南下。

    如今,已是在长江航道上,漂泊了将近十几天。

    常州码头,已然在望!

    苏轼站起来,轻轻搂住爱妾的肩膀,说道:“此番,到了常州,我们一家人就在常州城里种花种菜,闲时吟诗,兴起作乐,岂不快哉?!”

    王朝云看着自己的夫君。

    虽然,他已经四十二岁,但依旧和当年相遇时一样,充满了魅力。

    此时,一直在船舱中教着孩子们读书的苏轼妻子王闰之听到动静也走了出来。

    她看着远方河道上,出现的熟悉的常州景观,也开心起来:“郎君常州到了呀!”

    “是啊!”苏轼回头微笑着:“我们到了,不必再漂泊了!”

    船缓缓靠岸。

    苏轼一家上下二十余口,都从船舱里走出来。

    码头上,那些熟悉的身影,都已经出现。

    领头的是苏轼当年的同科好友兼迷弟,常州人蒋之奇。

    远远的,苏轼就听到了蒋之奇熟悉的吴语:“子瞻!子瞻!”

    “恭喜啊!”

    “前日天使来到常州,带来了起复子瞻的诏书!”

    “天子圣恩,已起复子瞻朝奉郎,知登州,命子瞻入京赴阙!”

    苏轼的嘴巴,顿时张的大大的。

    起复?这就起复了?

    朝奉郎?

    苏轼贬谪黄州五年,但元丰官制改革,他是记得清清楚楚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