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辽人西征了,就是大宋西(2 / 4)
夜安眠,那便值得。而现在,是时候让这条路走得更远了。”
白芷久久不语,只将脸埋进他的掌心,泪水无声滑落。
三日后,雁门关外,归衡观尚未完工,但石坛已按古制重修完毕。九宫八卦纹路以陨铁嵌边,中央设一方玄玉台,专为仪式所备。
那夜无星无月,唯风穿谷而过,如万马嘶鸣。林远换上素白衣袍,缓步登坛。身后四人伫立不动,目送他一步步走向命运终点。
他站在玉台中央,取出贴身珍藏多年的龙脉之心??那枚金色晶核如今泛着淡蓝光泽,宛如星辰凝结。他将其置于额前,闭目诵念最后一段《顺龙经》:
>“身寄尘世八十余载,
>心通天地二十四节。
>今舍形骸,归于大化;
>化骨为峰,化血为川;
>化思为风,化念为烟。
>不求长生,但求常在;
>不居庙堂,永守民间。”
话音落下,晶核骤然碎裂,化作万千光点升腾而起。与此同时,大地深处轰鸣再起,南北两股龙气自千里之外奔涌而来,在空中交汇盘旋,形成一道巨大的螺旋光柱,贯穿天地。
林远的身体开始透明,肌肤下浮现出金色与银蓝交织的脉络,如同山川地图在体内延展。他的身形渐渐虚化,最终化作一道流光,顺着光柱注入地底。
刹那间,整座雁门山脉剧烈震动,却又奇异地没有崩塌。相反,干涸千年的山泉重新喷涌,冻土之下草根萌动,连远处长城砖缝中的苔藓都迅速蔓延开来。
而在遥远的汴京,钦天监再次震惊??原本明亮的“归衡星”悄然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北方天际浮现一条横贯夜空的淡淡光带,形如游龙,缓缓游移,经久不散。老监正仰望良久,颤声道:“此乃‘地魂列宿’,古籍有载:当日月失序、山河蒙尘之时,此星带必现,预示大地自有灵觉,护佑苍生。”
数月后,奇迹仍在延续。幽州一带地下水位回升,荒漠边缘出现绿洲;太行山深处发现罕见温泉水脉,百姓称其为“夫子汤”;更有牧民传言,每逢月圆之夜,燕山巅云雾缭绕处可见两条光影缠绕升腾,一金一银,宛若双龙共舞。
朝廷终于醒悟,皇帝亲书“仁泽山河”匾额,敕令全国禁伐古木、限掘矿脉,并派遣学士整理《顺龙经》残卷,刊行天下,列为官学辅读典籍。民间更是掀起一股“敬地潮”,村庄自发设立“护龙碑”,祭祀山神水伯,严禁污井焚林。
而那座河北小村,则成了人们口中的“启慧之地”。每年春秋,总有学子不远千里前来瞻仰旧学堂,抚摸斑驳墙壁,聆听老村民讲述那位“会听大地说话的夫子”。
白芷一直住在村中,未曾离开。她每日仍熬药、煮粥,仿佛还在等一个人归来。有时风雨交加,她会独自走到村外高坡,面向雁门方向静立良久。
直到某年深秋,一位游方道士路过此地,见她立于枫林之下,白发飘然,竟脱口而出:“您可是白娘子?”
她回头,淡淡一笑:“你还记得这个名字?”
道士激动跪拜:“三十年前,我便是这村中学童。您和夫子教我们识字、讲《顺龙经》,还让我们写下心愿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