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小日子特色(3 / 4)
升级积分”晋升中尉。
这算是日本传承明治时代之前的武士晋升方式,接续二战之后职工年功晋升制度的,刻进骨子里的论资排辈方案了。(个人认为是因为他们刚好学了九品中正里最糟粕的一部分,还死抱着不放)
当然,这样的晋升方式肯定是有着天花板和拖时间的潜规则的。
比如通常一名“无天组”军官可能干一辈子也就只是个大尉,哪怕战功卓着,也只是个中队长(连长)。
对此,熟悉军事,特别是熟悉二战其他主要参战国都出现的大量年轻军官光速提拔事件的读者,可能已经意识到,这种主要晋升方式,在和平时期或许没有什么压力,可一旦战争加速,就很难完全应付战争时期的军官缺口。
所以在日本加速侵华之后,既是为了缓解日本军队内部的阶层矛盾,也是为了补充军官数量。
日军开发出了第二种军官晋升的主要路径。
那就是长官考评(学名是典护人士积分制度)。
这个可以简单理解为固定论资排辈之外的kpi考核。
各种立功受奖都有可以在论资排辈的积分表上加分,进而提高你在晋升排名中的位次。
只是在这些如同东大大学德育分一样的加分评价之中。
占大头的依然只有两项。
其一是如同大学生的竞赛获奖一样的硬成绩。
比如陆大毕业生一项就能让一个中尉直接攒够晋升少佐的积分(“天宝钱组”众多含金量之中的一小项)。
再比如你打个“帝国典范”(在东大视角就是乙级战犯起步)级别的战功。
这些对于普通日本低级军官来说都属于不可遇也不可求。
所以大部分时候日本低级军官只能谋求第二条主要加分项,那就是每年年底直属上级长官给出的“年终评分”。
而这种如同东大大学生需要和辅导员学生会搞好关系才能获得较高德育分的机制,自然也滋生相同的问题。
比如,不是很严肃的喜剧化电视剧《双枪李向阳》中出现的一幕,渡边靠给来视察的上级上缴了一箱黄金翻身到了在之前都是高他一级的松井上面做了大佐。
这样的事情对于当时的日军来说不算胡编。
可是哪怕有了难度较低的第二条路。
在晋升名额永远相对少于渴望进步的低级军官人数的情况下(比如上面提到的渡边能有送礼的门路还是因为淞沪会战运气好救了一个大官)。
也会有一大批如同本章出场的三个人才一样的无法更进一步的人。
而这些人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接受蹉跎的宿命。
特别是那些原家庭经济情况糟糕,一旦退役或者远离一线远离晋升,就会导致家庭返贫甚至家破人亡——日军军国体制导致大部分无技术平民(比如北海道的农民)只有参军才能获得一份能养活全家的工资(这还得是战争前期)——的低级军官来说。
(从这个角度讲武士道神道教的洗脑并不是日本军国能裹挟整个国家的根本原因,其那套畸形的经济体制才是。)
就只剩下了独走搏出位(吸引更高层长官或者日本宣传机构注意)这一条险路了。
并且对于他们来说“独走”并不原教旨。
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独走也是独属于少壮派“天宝钱组”乃至“军刀组”的“特权”。
其是指明治维新后屡次出现的由年轻激进派军官向日本高层发动的武装政变或者兵谏。
其本质是日本门阀政治借由少壮派之手处理一些无法调和的矛盾。
轮不上“无天组”这些连给贵族当棋子都不够格的低等军官。
毕竟你要先在京都地区当军官(通常只有“天宝钱组”可以在这一地区御林军性质的驻军中担任军官),才能直接武力攻击内阁。
所以对于“无天组”来说,“独走”只是一种想成为“网红”的“扮丑”表演。
他们完全没有能力直达天听,只能以搞出一个大新闻为目的吸引关注。
比如某臭名昭着的百人斩大赛(并非为其恶劣性质洗地)可能只是日本军官谋求大新闻的操作,即所谓杀良冒功(从这个角度看更不是人了)。
pS:关于日军内部阶层矛盾
日本“武家”内部的阶层矛盾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