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错位时空·风云际会(7)(5 / 6)

加入书签

不是好消息。

(一些解释:

1、三代“契卡”人

“捷尔任斯基”是契卡的初代创始者,是老一代“契卡”人。

年幼时作为捷尔任斯基创立的儿童福利机构的受益者,后来成为“契卡”成员的塞巴斯蒂安,是经历了契卡向克格勃变化的中间一代“契卡人”。

最年轻,完全成长在克格勃已经完全没有曾经“契卡”影子之后的伊万,则是新一代“契卡人”。

2、托司机小弟(纯主观评价警告)

托洛茨基和捷尔任斯基是狭义上的“同一辈”革命家——两人都是在1917年8月的俄共布第6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俄共布中央委员的。

所以在捷尔任斯基的视角里,在托洛茨基的主张下,从旧沙俄军官中被吸收进俄共、吸收进红军的“图司机”(1918年),被视为“托司机”的“小弟”很正常。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没水平去深究“捷尔任斯基”对“图司机”的具体看法,只能用托司机的小弟这种臆想的说法来表达两人之间的前后辈关系。

至于“捷尔任斯基”对托司机的不安分的评价同样如此。

因为在作者的简单认识下,对于优先忠诚于苏维埃,忠诚于列宁且并没有经历大胡子上位过程产生的联共内斗最激烈过程的“捷尔任斯基”来说。

其对托司机的态度,应该不存在超出理念之争水平的直接不满。

不安分的评价,也更多是由于两人分别代表了联共布的监察机构,与“当时”依然带有大量旧军队色彩的红军之间存在着众多现实矛盾。

pS:“托司机”开始被边缘化是在1925年,这时列宁继承者之间的斗争起码看起来还挺正常。

而等到“托司机”闹大并最终被联共布开除并驱逐出苏联的时候(1928年-1929年),捷尔任斯基已经死了(1926年)。

所以后面更多有关第4国际和苏联的矛盾,以及托司机成为冰镐恶魔(1940年)的事情,捷尔任斯基都不知道。

3、斯捷潘·班德拉

遵循一贯提到的不多涉及争吵问题的原则,以及回避审核问题,其人具体情况请大家自行搜索(建议保持吃瓜心态搜索不要陷入争论)。

此人在本文剧情中被设定为保守派(指政治取向,非行动方针)极端民族主义者(指行动的主要目的,非其存在争议的政治理论)。

因为这个评价一方面满足剧情需要,另一方面至少能让各个键政派系都觉得有些正确,无论其屁股在哪。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样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对比性。

即本文剧情中提到这个人的“亚速营”士兵,实际上对于班德拉的了解,还没有我们多——哪怕你只看了不是特别靠谱的百度百科。

但这名士兵却在东欧的新※※组织宣传下,觉得这是他们的英雄,尽管这个士兵波兰裔的背景成分在历史上,更可能是被班德拉派系干掉的那种。

pS1:一方面作者想一点不提这些,但另一方面剧情没有这些又不完整——作者太难了。

因为被二战崩碎的欧洲国家都存在着两种以上,至少他们自己认为自己的目的是救国救民——至于是救什么国、什么民你别管——的派系。

对于这些派系,甚至很难单纯以亲德、亲苏或者其他什么二元分类法来定义,只能说p社给这些国家“杜撰”国策方向时并不是空穴来风。

pS2:乌克兰的捷尔任斯克(托列茨克)、亚速营

懂的都懂,不懂的可以查一查泽圣自己的家族情况,以及被泽圣带去加拿大议会的真二战老兵是什么情况。

4、俄罗斯的捷尔任斯克与化学武器

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州的捷尔任斯克是苏联重要的化工中心,同时也是苏联在冷战时的主要化学武器生产地,该地曾因为相关化学物品泄露饱受苦难。

不过本文剧情纯属虚构。

pS:首先作者希望《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全称《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能够被所有国家签署(当前有193个缔约国、包括美国),所有缔约国也能切实履行义务。

其次强调,本文遵循一贯提到的不多涉及争吵问题的原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