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二十二(1 / 4)
黄帝一脸认真地问岐伯:岐伯啊,您之前说的那个春秋之气从前面来,冬夏之气从后面来的理论,我已经t到了!
不过,我还是有点懵,这六气跑来跑去,每年还都不一样,咱们要是想调理身体,该怎么补怎么泻呢?您得给我支支招啊!
岐伯捋了捋胡子,故作高深地说:哎呀,这事儿啊,简单!
你得先明白,咱身体的上下左右,哪儿需要啥,咱就给啥,关键是要找准那个“味”
,那才是精髓呢!
左右两边也是同样的道理,别搞混了。
黄帝挠了挠头挠,不解地问道:味?啥味?您这说得也太抽象了吧!
岐伯笑道: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大要》这本书里啊,可都写着呢!
比如说,少阳这位“大佬”
来了,咱就先给他来点甜的,让他高兴高兴,然后再来点咸的,让他觉得生活有滋有味。
黄帝一脸疑惑地问:甜的?咸的?这不会是让我直接吃糖和盐吧?
岐伯摇了摇头,说道:非也非也!
甜的嘛,你可以想想甘草,那可是中药里的“和事佬”
,啥方子都能搭一把手。
咸的呢,就像海盐,虽然不能直接吃,但很多中药里都有它的影子,比如芒硝,那可是清热泻火的好手!
黄帝若有所思道:哦原来如此!
那阳明这位“大佬”
呢?
岐伯继续说:阳明来了,咱就先给他来点辛辣的,比如生姜、葱白这些,让他精神抖擞。
然后再来点酸的,比如山楂、乌梅,让他觉得生活酸甜可口,有滋有味。
黄帝笑得合不拢嘴:哈哈,您这说得我都流口水了!
那太阳这位“大佬”
呢?
岐伯又说道:太阳啊,那可是个“重口味”
的家伙!
你得先给他来点咸的,比如盐巴,让他觉得够味儿。
然后再来点苦的,比如黄连、黄柏这些,虽然苦口,但绝对是“良药苦口利于病”
啊!
黄帝苦笑道:这药苦得,怕不是要把我喝成“苦瓜脸”
吧?
岐伯哈哈大笑:哈哈,不会不会!
只要用对了,那都是甜的!
黄帝点了点头,又问:嗯,您说的有道理!
那厥阴这位“大佬”
呢?
岐伯又继续说道:厥阴啊,你得先给他来点酸的,比如山楂、柠檬这些,让他开胃。
然后再来点辛辣的,比如花椒、辣椒,让他觉得生活充满刺激!
黄帝眼睛一亮,兴奋地问道:嘿,这听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那少阴和太阴呢?
岐伯又说道:少阴啊,跟少阳差不多,也是先甜后咸。
甜的嘛,还是甘草那些。
咸的呢,可以是些补肾的药材,比如熟地、肉桂这些。
太阴呢,就是先苦后甘了。
苦的嘛,像黄芩、黄连这些清热燥湿的药材。
甘的呢,就是党参、白术这些补气养血的好东西!
黄帝拍手叫好道:妙哉妙哉!
您这一说,我算是明白了!
不过,这佐以所利,资以所生,又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又继续科普:这个嘛,就是说你得根据身体的需要来调配药材。
比如说,如果你身体缺火了,那就得用点温热的药材来“佐”
一下;如果你身体太燥了,那就得用点滋阴的药材来“资”
一下。
总之啊,就是要让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黄帝点头如捣蒜:对对对!
平衡最重要!
那咱这中药啊,还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呢!
岐伯微笑地总结:是啊!
中药这东西啊,就像咱们的人生一样,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
但只要咱们用心去品尝、去调配,总能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甜”
!
黄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大问题。
他转头对岐伯说:“岐伯啊,你说这世间的病啊,咋就这么难搞呢?它们都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