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连环画和慰问(2 / 3)

加入书签

    “你尽管拿!”

    根据几位同志的介绍,部队现在有个两报一刊的说法,《人人日报》和《军报》是两报,《军文艺》就是那一刊。

    陆老大的副刊是《长征》,水兵的副刊是《逐浪高》,取自伟人的诗词“心潮逐浪高”,后来改为了《水兵》。

    《军文艺》最受欢迎,每一期出来后,大家争相阅读,抓到一本就不肯放手。

    这次去前线,《军文艺》的半个编辑组也跟着过去:他们也要创作好几篇不同类型的文章出来。

    为啥呢?

    “歌舞团的、电视台的、沪市制片厂的……还有其他领导,那真是一桩盛事啊!”

    余切既然应下了这件事情,又见到了《军文艺》的副主编,就直接说到自己那一篇小说《未婚妻的信》。

    结果这一聊啊,他们的心全扑在这小说上了。

    《未婚妻的信》满足这几个要素:

    高干子弟、特战任务、分手诀别信、孤军奋战。

    这是一篇惊险刺激,涉及到真实事件,又赞扬了子弟兵的小说。

    它没有《高山下的花环》那么深刻,而专注于前线士兵本身,其实更符合《军文艺》要求。因为《高山下的花环》发出来后,作者受到很大争议,有的人怪他不敢写,有的人怪他怎么敢写?两头不得好。

    一整个下午,不论是说到什么话题,最后都能拐到《未婚妻的信》这小说上。

    刘家炬一拍大腿,他干脆道:“妈的,这小说写的太好了,咱连环画就用这个,等不及了,以后的事情以后来讲……

    几个同志走之后,骆一禾咋舌道:“我头一次见到追上门约稿的,部队来的人真是风风火火。”

    “军人肯定不一样,哪里容得下差错,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王世民说。

    然而,他们也被《军文艺》的惊到了,因为不到一周,这几个人又来了。

    这次带上了定了初稿的连环画封面,上面是一个面容坚毅的战士形象:这个人握着枪,正在炮火的丛林中穿梭,丛林的后方有一些小人跟随着,再后面则是伸出来的手——既像是托举,也像是一种呼唤。

    刘家炬说:“为什么背对着?因为要表现无名战士——他正代表着所有前线的人,而之后的手则代表后方的我们。”

    “我们呼唤他,我们支持他。”

    整个封面的美学也很有意思,它是几个几何图形来构成的,偏偏又是水墨的感觉。

    应该是行家了。

    从书法家李铎的稿酬情况来看,八十年代初应该有不少名家,被极其低廉的价格来使唤——他们自己也不觉得有啥。

    余切抱着期待问:“这个封面谁设计的?”

    “韩美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