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建国大业》大卖(2 / 3)
也没有办法动你分毫。”
“真不用我?”
林和泰笑了笑,语气带着几分深意:“要是让你去折腾,以你的性子,肯定又是一顿狂风暴雨,弄得鸡飞狗跳。
李琦啊,体制内很多事情的运行逻辑,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非黑即白,也未必就一定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这里面有很多微妙的平衡和规则,需要时间和耐心去体会…慢慢来,你以后会明白的。”
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不要……我找个机会,慢慢教你这里面的门道?”
“学不来。”李琦摆手,他何尝不明白,可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他们虾扯淡。
林和泰看着李琦倔强而清澈的眼神,知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
…
2004年,对于华夏来说,是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关键年份,许多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文艺界更是如此。
林和泰借此机会,向李琦透露了一些高层正在讨论和推进的重大政策调整。
首先是出版社体制改革。
华夏568家国有出版社将全部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市场化改制。
华夏出版集团已经正式成立,华夏书店总店也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更重要的是,民营资本创办的书店首次在法律和政策层面获得了与国有新华书店同等的市场地位和权利。
这意味着出版社将真正作为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来运营。
除此之外,林和泰还和李谈到了一个更具爆炸性的议题:“上面正在严肃讨论关于允许外资更深入地进入华夏影视制作业的事宜……可能不仅仅是之前的试点和限制性合作了。”
李琦闻言,忍不住心中一惊,身体微微前倾:“不是小范围的初步尝试,而是打算……一下子放开相当大的口子?”
“没错,”林和泰肯定地点点头,“目前的讨论方向是,不仅允许外资与国内企业成立合资的影视制作公司,甚至……也在考虑允许外资在一定条件下,设立全资的子公司进入华夏市场从事影视制作。”
“这是不是……步子迈得有点太大了?太过大胆了?”李琦脱口而出。他记得前世,相关的政策放开也是循序渐进,先是允许合资合作,对全资子公司的限制还是很多的。
林和泰看着李琦惊讶的表情,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说道:“说起来,这一点,你李琦功不可没。
如果不是你在米国好莱坞接连做出成绩,拍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又在香江影业成功打开了局面,证明了我们华夏的电影人完全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立足、甚至引领潮流,上面也不会这么快就下决心,把开放的口子放得这么开、这么彻底。”
一直以来,潜力巨大的华夏电影市场就被国际传媒巨头誉为一座储量惊人的“钻石矿”,但过去政策壁垒森严。
如今,觊觎已久的外资机构似乎终于看到了大规模进入的机会。
这种“采矿权”的松动,必然会导致大量国际资本和制作经验涌入,届时,华夏影视市场的竞争格局、创作生态乃至文化话语权,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重塑。
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会怎样,但这或许就是时代洪流不可阻挡的方向。
李琦沉默了片刻。
他意识到,这又是自己这只“重生”的蝴蝶,扇动翅膀后对这个世界产生的连锁改变之一。
当然,他也清楚,外资进来是进来了,但绝非想象中那样可以随心所欲、想拍什么就拍什么。
所有的影视项目,依然必须通过严格的内容审查,这与北美相对宽松的评级制度截然不同。
这种基于国情的“本土化”适应和监管,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想象着能像在米国那样,完全按照市场喜好肆无忌惮地发行各种题材的影片,在当下的华夏是根本不可能的。
林和泰看向李琦的目光充满了欣慰,觉得没有白培养和支持这个年轻人。
“这次去米国待了段时间,深入接触了他们的影视工业体系,有什么特别的心得或者感触吗?”他换了个话题,想听听李琦的见解。
李琦思考了一下,认真地回答:“要说最深的感触……就是好莱坞,其实就是米国最强大、最有效的宣传机器和文化武器。他们巧妙地将米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包装成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