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四百二十一章 巨大的山河口袋阵(1 / 3)
“斥候带来了准确消息,元廷正在大规模调动骑兵,战事一触即发。”
宋晟一双眼盯着舆图,面色极是凝重:“结合北平都司及辽东都司消息,元廷南下已成定局,其兵力数量绝不会低于三十万,可以说,元廷赌上了所有家底。”
徐达沉默地看着舆图,目光盯着蓟州镇的方向。
指挥使魏平匆匆走入公署内,言道:“魏国公,常千里的商队入关了,据其传报消息,途经的几个部落,都被强令抽调一半青壮,自备马匹、弓刀去了捕鱼儿海。”
“其......
书院自重建以来,气象日新,学子云集,讲堂之上,论道不绝,藏书楼中,典籍充栋。年长先生每日晨起讲学,午后批注,晚间仍不辍笔耕,编纂《寒门策论》第三卷,力求为后世寒门子弟留下可资借鉴之理。
朱承志亦频频往来书院,与年长先生共议天下大势。他言道:“书院之兴,非仅为寒门子弟之出路,更在于立天下之志,传书院精神于四方。若书院精神能传遍天下,士族子弟亦当以德为本,以志为基。”
年长先生点头称是,道:“书院精神,非为一人之志,而为天下寒门子弟之志。若士族子弟愿共守书院精神,书院亦当开门纳士,以理服人,而非以出身论高下。”
此言一出,书院之中,议论纷纷。有学子不解,道:“先生之意,是书院亦可收士族子弟?”
年长先生正色道:“书院精神,非为排他,而为共守。若士族子弟愿以德为本,以志为基,书院自当接纳。书院之志,非为与士族对立,而是为天下寒门子弟立身之基。”
朱承志亦道:“书院之志,非在屋宇,而在人心。若书院能以理服人,士族子弟亦当以德为本。书院精神,若能传遍天下,天下士子皆可共守。”
此言传至京城,士族子弟多有不服,然亦有少数士族子弟心生敬仰,欲入书院求学。此事在朝堂之上亦引发争议,有士族大臣上奏:“书院收士族子弟,恐书院精神难守,寒门子弟或受排挤。”
朱承志在朝堂之上,正色道:“书院精神,非为排他,而为共守。若书院只收寒门子弟,而拒士族子弟于门外,则书院精神亦已变质。书院之志,在于以德为本,以志为基,而非以出身论高下。”
圣上沉吟良久,终准书院收士族子弟,然书院亦须设立考核,凡欲入书院者,无论出身,皆须通过考核,方可入学。
书院得旨后,年长先生即设“书院入试”,凡欲入书院者,皆须通过“德、志、才”三试。德者,考其品行;志者,考其志向;才者,考其才学。三试皆过者,方可入书院。
此制一出,天下士子皆惊。寒门子弟欣喜,士族子弟亦有跃跃欲试者。书院门前,一时人潮涌动,皆欲入试。
年长先生亲自坐镇书院门前,设三试之场。首日,德试,考其品行。书院设“德行榜”,凡通过德试者,榜上留名。
第二日,志试,考其志向。书院设“志向论”,凡通过志试者,可入书院听讲。
第三日,才试,考其才学。书院设“才学试”,凡通过才试者,方可正式入学。
三试皆过者,书院皆录之。书院之中,寒门子弟与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