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四百一十八章 活的,他会说话……(1 / 5)

加入书签

    韩庭瑞、萧成、林白帆带人守备庭院,外围更有一些推车的汉子守着。

    书房里传出了爽朗的笑声,盛熙、朱煜等人不明所以,朱瑛总觉得这笑声里面,带着几分熟悉,似乎在哪里听到过。

    房门打开。

    冯胜见人已到了,便拍了拍手:“诸位进来议事吧。”

    盛熙、朱瑛、张玉等人走入书房。

    书架贴着墙,上面塞满了书籍,角落里还有筐篓,里面插着二三十余卷轴,正北墙上挂着一幅一丈多长宽的舆图,舆图上最显眼的莫过于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红圈......

    书院新址,晨曦微露,学子们早已起身,或在文苑中诵读经典,或于碑林间临摹古人笔迹,或于讲堂中温习功课。书院讲堂,如今已正式更名为“寒门讲堂”,门楣之上,朱承志亲题的“寒门有志,士子有魂”八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仿佛映照着每一位学子的前程。

    年长先生立于讲堂前,手持《孟子》,目光扫过台下数十名学子,皆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寒门子弟,或衣着朴素,或面带风霜,然眼神中皆透出一股坚韧与希望。

    “今日讲《孟子?尽心上》一篇。”年长先生缓缓开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诸位皆寒门子弟,若不得志,当修身自强;若得志,当心系天下。书院精神,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天下寒门子弟立身之基。”

    讲堂内,鸦雀无声,唯有纸张翻动之声与笔尖轻划之声。

    “先生。”一名学子起身,拱手道,“然则,若寒门子弟终不得志,岂非只能独善其身?书院精神,岂非只能存于一隅,难达天下?”

    年长先生微微一笑,道:“此问甚好。书院精神,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所能成就。然书院之志,不在屋宇,而在人心。今日诸位在此苦读,他日或可入朝为官,或可著书立说,或可讲学传道,皆可将书院精神传于天下。”

    学子们纷纷点头,神情肃穆。

    讲堂之外,书院新址已初具规模,讲堂、藏书楼、斋舍、武场、文苑、碑林、膳堂、书库,皆已建成,秩序井然。书院每日晨起讲学,午时练武,晚间论道,学子们皆勤奋刻苦,不辞辛劳。

    数月来,书院讲堂之上,常有学子辩论“士族与寒门之别”“科举制度之利弊”“书院精神之真义”等议题,言辞激烈,然皆以理服人,不涉私怨。书院亦设“寒门奖学金”与“寒门举荐制”,凡学业优异者,皆可得银两资助,或由年长先生亲自举荐,直入太学,无需再经乡试。

    此举震动朝野,士族子弟大为不满,纷纷上书朝廷,指责书院此举“破坏科举制度”,“扰乱士林风气”。然朱承志力排众议,坚定支持书院改革,更在朝堂之上直言:“书院精神,非为士族所独享,而应为天下寒门子弟所共有。若书院只为士族子弟而设,那书院之魂,早已不存。”

    此事震动京城,士族势力虽强,然朱承志身为皇子,又有圣上默许,最终此事不了了之。

    书院之中,学子们亦不为外界纷扰所动,依旧勤学苦读,讲学论道。

    就在此时,书院外传来一阵喧哗,一名驿卒飞马而至,高声禀报:“京中急报!朝廷已下旨,书院学子可直入太学,无需再经乡试!”

 &n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