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九十九章 拖延之下的出海(2 / 4)
心疾,手法纯熟,用药精准,尤擅压制风痹之症。”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而顾大人给我的那本《贞观终章?续篇》第十七页药方,正是治疗此病的秘法之一。”
空气骤然凝滞。
陈默缓缓抬头:“你是说……李守拙没死,他一直躲在宁王身边,甚至可能就是那个所谓的‘明心和尚’?”
“不错。”苏挽云点头,“而且我敢断定,宁王对建文是否尚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需要一个‘合法’的旗帜来凝聚藩王势力。只要天下仍有‘先帝未亡’的流言,他就始终握有挟制朝廷的筹码。”
赵九渊咬牙:“所以祭天之变,根本不是为了刺杀太子,而是为了让‘建文归来’的说法坐实?一旦太子昏厥倒地,百姓恐慌,流言四起,宁王便可顺势奏请‘迎还旧主’,再以辅政之名摄权?”
“正是。”陈默沉声接话,“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他们不怕失败,只怕无人议论。哪怕只有一瞬混乱,也足以让火种燎原。”
众人沉默良久。
忽然,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夜巡司探子跪地禀报:“启禀统领!清凉寺昨夜起火,烧毁禅房两间,救火时发现地道入口,深不见底!且……且寺中僧人称,黄俨已于三日前悄然离寺,去向不明!”
陈默霍然起身:“他跑了?”
“不。”陆炳声音从门口传来,“他是被带走了。据守门小沙弥交代,当晚有辆不起眼的青帷马车停在山门侧巷,下来两名蒙面人,提着药箱,说是奉旨为老太监调理旧疾。此后黄俨便再未露面。”
赵九渊怒道:“定是宁王动手了!怕他吐露真相!”
“也可能是另一种可能。”陈默眯眼,“黄俨本就是饵。他故意暴露行踪,引我们注意清凉寺,好让我们忽略真正的行动方向。”
“哪里?”巴尔泰问。
“云南。”苏挽云脱口而出,“沐家世代镇守西南,兵强马壮,又与建文旧臣渊源极深。若宁王真想举事,必先联络沐氏。而李守拙若真藏身沐府,便是串联南北的关键枢纽。”
陆炳当即下令:“飞鸽传书钟山书院,请顾大人定夺。”
半日之后,回信抵达,仅八字:**顺藤摸瓜,假死潜行**。
当夜,十二骑分作三路。赵九渊、巴尔泰率五人伪装成贩盐客商,沿驿道南下;苏挽云携药童身份,独赴昆明,借诊治之名进入沐府内宅;陈默则带两人,重返钟山荒庙,挖掘那口古井下的秘密。
钟山脚下,夜雨淅沥。
陈默披蓑戴笠,立于井边。井口覆满青苔,绳索腐朽断裂,深不见底。他点燃火把,系于腰间,顺着残存铁链缓缓下滑。
井壁潮湿滑腻,约莫下降二十丈,脚下触到实地。眼前是一条狭窄石廊,两侧刻有模糊符文,似为前朝祭祀所用。前行百步,豁然开朗,竟是一座地下石殿,中央设青铜祭台,台上供奉一枚断裂玉玺,其上铭文依稀可辨:“大统承天”。
陈默心头剧震。
这不是建文帝的印玺,而是洪武年间专用于册立太子的“东宫印”残片!
他正欲细察,忽听身后??作响。回头,火光映照出数道身影正从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