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9章 无调性分析!(1 / 2)
“Op.11《钢琴曲三首》,勋伯格作于1909-1910年,被誉为他那些无调性灵感的‘出生证明’。”
“直接看第一首开头三个小节。”
范宁凌空挥手,直接将谱例中的音符与线条“抓起”,烙到背后的黑板之上。
“这里,开头三个小节就直接构成了统一全曲的‘音级集合’!当然,如果要用传统表述,你可以说它是‘主题’,如果要用申克分析法,你又可以说它是‘基本结构’,一个意思。”
“看高音旋律,从B音开始,包含一个小三度、一个大三度和一个半音关系的因素。左手的和弦同样是一个B音+一组小二度的因素,然后平移了一次。”
“将旋律的‘音程向量’按最紧凑、最左置的方式排列,提取其识别特征,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很简单的‘基本型’。”
「0,1,3」
范宁粉笔舞动,寥寥数笔。
“我们按照分类法则,将这个音级集合命名为(3-3)集合!”
“毫无疑问,全曲任何一个相应的功能片段,都是这个(3-3)集合的展开和变化,旋律方面,勋伯格将‘音程向量’中的三种因素通过重组、扩大、分裂、重叠等方式展开全曲;节拍方面,主题最初采用弱起的抑扬格形态,后续的所有出现都沿用抑扬格,统一因素从头贯穿到尾;节奏方面亦是相同,四分、八分、复附点八分、三十二分音符等时值与其他因素牢牢绑定......”
“逻辑!这就叫逻辑!”
“它就好像一个生命的胚胎,其后乐曲的各个部分都在这一胚胎基础上慢慢发展成胚芽,而后继续壮大孳生,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从1923年开始,勋伯格在创作中更进一步,开始采用‘十二音’技法。”
“‘十二音’音乐是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以前他的灵感只能驾驭小型作品,而大型作品需要更复杂的构思和技术来承载,‘十二音’解决了这个问题......说到底,所谓‘无调性’也好,‘十二音’或‘序列主义’也好,其实都是音级集合理论的某种具体组织逻辑!......勋伯格抛弃了调性,但并非意味着选择‘终末’,选择‘混乱’!他从未抛弃统一性!他只是用这种深层的亲缘关系网络,取代了传统的主属关系!!......”
范宁的落句铿锵有力,又再度随意从“公文包”中抽出两张雕版印刷纸。
“如果勋伯格是在建立网络,那么韦伯恩就是在雕刻钻石。”他的语气中带着赞叹,“他的《九件乐器协奏曲》篇幅极短,但密度极高,每一个音符都肩负着结构重任,在这里,他主要玩的是五大基本类型中的另一种,‘互补’关系!”
范宁对照乐谱,将表盘中的十二个刻度彼此连接,分为了四个三角形。
“Triagle。”他意味深长地复述一遍“三角形”这个单词。
似乎在隐喻“道途”或是什么东西。
“四个音组,各含三音,又互相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比如「0,1,4」,比如「7,10,11」,它们会作为‘种子’,衍生出更多四音、五音的‘子集’!这些‘子集’遍布各乐器声部,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极度精炼、高度自洽的微型世界!”
教室里的混乱空气逐渐走向了一种有序的凝固。
“我知道,到这里有些‘人’会认为,这套的理论过于‘锋利’,抛弃了过往那些有调性的作品!”
“但是,错,一切依然适用!”
之前范宁那首“就地取材”的《第七交响曲》第三乐章,本来不知何时已暂停,现在又忽然,恢复了声响。
一副充斥着鬼魂与昨日世界的画面,自此又从中段继续铺展开来!
范宁所即兴构造的“影子”主题、“哀叹”主题、“华尔兹”主题和“乡村”主题......种种素材夸张地变形、又自然地混合,高音木管的尖叫般的音色,低音提琴的阴沉咆哮,定音鼓不祥的滚奏——所有这些元素构成了一个音响的噩梦!
“比如......继续剖析剖析你们自己。”范宁目光从左到右缓缓扫过。
“临时写的谐谑曲,刚才的申克分析法已将我的创作意图直接都告诉你们了。现在,我将继续展示音级集合理论的有效性,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