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理论的统一性?(2 / 3)

加入书签

知何时已经放了一台小型立式钢琴,范宁快步走了过去。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他报出作品名。

手指开始交替重重砸琴,弹出一条诡异又急促的片段。

“最后这一段‘献祭之舞’段落,斯特拉文斯基所采用的是分层化手法来构建‘转换网络’!不同音高和节奏的层次纵向叠置,在各自循环重复时,他没有设置整数倍的周期!于是,节拍产生错位,固定的律动与异质的框架之间形成了激烈冲突!”

范宁又从钢琴前挪步到黑板下,粉笔在新浮现的声部特写上抹出一道白色——

“比如此处!”

“铜管的固定音型,以E为轴!木管的阻塞式旋律,以F为轴!半音的干涩摩擦,构成了异质材料的并置!......但如果只是从‘半音小二度音程’的变化作传统分析,根本解释不了听感为什么会如此暴力!......只有从‘转换块’的思维入手才能理解,是这种节奏与音高的复合集合的结构间彼此剪切、拼贴与撞击,才会接近‘原初吞食者’的真知描述!!......

接着,范宁的语气又忽然变得空灵起来。

“那梅西安《二十圣婴默想》呢?”

“从原始的祭坛步入神圣的殿堂,梅西安的‘有限移位调式’与‘不可逆行节奏’,其本质即为一种循环的、封闭的广义音程集合!”

范宁的粉笔在新现的谱例上接连划动,出来的颜色却完全相同,且极尽奇特!

水蓝色的晶片、灰色的小立方块、染有咖啡色的蓝紫色岩、一星半点的金色鸟儿的眼睛、带有粉色斜边条纹的红布、星状的深普鲁士蓝、带有螺纹状钴蓝的淡绿......

“这些‘天父主题’、‘星星与十字架主题’、和声连祷动机、鸟鸣和弦动机......”

“传统的音阶、和弦如果是进行‘移调’,需要连移十二次半音才会回到其本身,可它们!.......通过移位进行转换时,会因音程循环的局部对称性而迅速折返、提前折返!例如第二调式的‘音程向量’在循环三次后即回到原点!......梅西安利用这种特性,使音乐在有限的漫游中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真理,从而实现了不可能的神学彩虹!!“

范宁将丰收艺术节上的谱例擦拭而尽。

然后,就地取材所写的第三乐章谱例再次滚动而出!

音乐的再现部响起!

“现在,重新用新的眼光,再次审视你们的老朋友,你们的肖像画,我的‘幽灵谐谑曲’!”

“那些曾用申克分析法解读的‘基本线条’碎片,现在看到了吗?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延续’技巧,而是线性音程模式在半音场域中的自由变形!”

圆号再度奏出狩猎号角般的动机,却被弦乐诡异的滑音所回应,尖叫、碰撞、扭曲的舞步......黑夜中种种偏于病态和神经质的意象再度侵袭而来!

“刚才我曾为你们指认了那些色彩性和弦的来源,,如集合(4-18),现在,转换理论则可以显示出它们如何在乐章中移位、倒影,甚至其‘子集’如何分裂并重组成新的音响,从而驱动着局部音乐的微观演化!”

谱例的明暗关系以极其深奥的形式闪动起来。

在其中,小提琴声部一个看似寻常的二度下行,可能通过移位或倒影,在乐章的另一处就化为管乐声部一个充满张力的增四度跳跃!

而之后——

“咚。”

乐章以一声几乎听不见的拨奏结束。

范宁的理论好像都讲解完了。

他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早有准备地抬手,冷冷一笑,将粉笔由竖变横,在重新清空的黑板下方涂出了一个长条矩形——

“总结一下,这里属于我们的传统理论,和声,对位,曲式,配器。”

又在矩形上方,画了三条横线,组成了一个正三角形。

“这里是方才讲的‘后调性时代’的几大理论‘支柱’——”范宁额外强调了“支柱”的重音,又唰唰几笔写下词组,“即申克分析法、音级集合理论、广义音程与转换理论!”

“这形状眼熟么?”

“聊都聊到这里了,不如让我来最后整合一下,为‘终极答案’来整体性命个名?”

范宁忽然意味深长的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