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尘世最后的声音(2 / 3)

加入书签

范宁将手稿本合到封面页,用连贯中带点潦草的斜体雅努斯语字母,写下了类似这样的标题:

    “Symphony No.4 in G Major”

    他终于开始在“正篇”处书写各个配器组的缩写与调号了。

    既然是在这样一些原则下创作,那么主题就不宜过于繁多,每个乐章一至两个主题旋律,配合几个短小鲜明的动机,做充分地发展,寻求统一又富有变化的形式逻辑。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乐章开篇主题的乐思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不仅要奠定整部交响曲的情绪基调,最好还能埋下伏笔,和末乐章的某种总结和升华形成一致的呼应。

    “序奏的话.这些无人的地带远离尘世,浓艳的色彩如调色盘般在山川林野中绽开,但在心旷神怡的行旅中,又带着一丝不知名的陌生与凉意,包括一系列让人不明所以的诡异变化”

    “木管的音色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以长笛和单簧管吹出简单的带半音装饰的G音反复,以一种闲适和从容的节拍速度”

    “但基于以上气氛的感受,这里的和声最优解恐怕不是G大调,如果我后期的认知真被破坏,回听这一乐章,容易得出被蒙蔽的结论,认为这里一片祥和、暖意融融.”

    “#F与G的半音装饰关系,不只存在于G大调,同样是b小调的V-VI级关系!”

    “调性定为b小调!在旋律线上点缀以空灵的三度B音,作为这种倾向的描绘.”

    笔尖摩挲纸张,沙沙作响,灵感与理性的关系被范宁驾驭得恰到好处。

    他在《G大调第四交响曲》的开篇,写出的却是一段色彩极为特别、带着莫名冷意的小调的木管序奏。

    即便是致敬,他也永远会将自己的风格摆在最鲜明最突出的位置。

    旋律写作的灵感在中途遇到停顿。

    “这是因为这段音乐的‘凉度’出来了,幻境般的‘恍惚感’则还差点.”

    范宁迅速找到原因,又停笔思考,同时在心中想象推演着一些音响效果。

    可能得依赖一些打击乐的作用,比如三角铁、钢片琴,或者,像《第二交响曲》中“初始之光”乐章中的钟声。

    但最后,小工作间内的范宁拿起了置物架上的另一件“打击乐”。

    一副雪橇铃铛!

    它的音色特征细碎、清冷、银光闪闪,就像冻得发脆的冰雪被木橇碾碎的声音。

    “这件打击乐倒是无比契合开场的意境,只不过”

    范宁早就知道神降学会的人喜欢摇动这种东西来欢唱诗歌。

    但他从来就没有避讳过这种类似的情况,恰恰相反,他在艺术创作中很有拆解对方知识污染、垫高认知冲击的经验,就像“唤醒之诗”中对于d增三和弦的运用一样!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范宁之前查阅一些地理资料时,就发现“雪橇铃铛”的含义,在一些地区民众的文化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