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5k3超超级大章!)三国演义了(2 / 5)

加入书签

那边打一声招呼,说明这是经济系主导的产学研协作实验点。”

“理论分析归哲学系,实验平台挂力学系,成果统一报送。”

“一份名字,三方联署,署在咱经济系

一旁的劳动经济学老师砸吧砸吧,笑道:

“理论、实验、实践三位一体,这项目都算一个完整的‘三位一体科研组织模型’了。”

“可不。”会计学老师啧了一声。

“要真做出成果,咱经济系这一波,说不定还能在年底科研评比上冒个尖。”

“冒尖倒是其次。”张国真收起那迭材料,“关键是学校看着呢。”

“这项目搞得越成体系,越规范化,越能成为改革试点的种子样板。”

“真有那么一天,学校开跨学科联动的头一枪,我们经济系,必须上名单。”

理清了思路之后,

张国真与连英华当即拍板,筹备一次三方协调会,将哲学系、力学系和修理厂代表一并请来,当面对口,把各自职责和署名边界划清楚。

……

三方协调会,会议临时安排在学校的行政楼四层的小会议室。

会议由连英华主持,三系代表围桌而坐。

哲学系来的是系主任萧辉和李正繁,

力学系来了张殿才和实验组两名学生。

而项目发起人、修理厂主责人,承担具体“实践落地”工作的陈露阳,也作为重要代表参加了会议。

呼……

陈露阳跻身在一干老师中间,暗暗深吸一口气,瞅了瞅对面笑的一脸温和的萧辉。

内心一阵感叹!

黑啊……

真黑啊。

要不说学哲学的人,那心里都黑。

早知道今天会有这么个结果,

还不如当初就从了李正繁,给哲学系做实习编译呢。

好歹做实习编译,稿费是自己的。

不像现在,自己每周都要交给哲学系一份‘翻译与研究周志’。

明面上是“用作理论支撑”,

实则翻译什么、分析哪段,全得哲学系说了算。

为了方便自己干活,

李正繁还特意给他办了一张图书馆阅览室通行证,开通了德文藏书权限。

卖身契锁的死死的。

不过嘛,

一想到自己的项目

嘿嘿嘿!

陈露阳的脸上忍不住露出得意的表情。

只要每周多熬熬夜,写几篇手稿,

就能把哲学系拉进来自己的项目,怎么算都是太值了!

这边陈露阳正内心掐算小买卖呢,

张国真推门而入,扫了一眼屋里,说了句:

“一会儿科研处的人也要来,说是调研看看。”

“谁”连英华一愣。

“副处长,杜怀远。”张国真回答,“说是校领导让他过来‘了解情况’。”

话音刚落,屋里气氛明显紧了几分。

就连陈露阳的神色也严肃了不少。

科研处是学校主管科研校长的眼睛。

他坐在那,就意味着校领导已经在看了。

科研处的副处长一旦亲自出席,往往就不是“了解情况”那么简单了。

那是校级关注信号的前哨,是改革试点向制度轨道过渡前的“风向探针”。

谁来听,怎么听,会后怎么写纪要、反馈报到哪一级,

都会直接影响这个项目的下一步,更会影响陈露阳在项目中的地位。

虽然陈露阳是项目发起人,也是实践环节的主要负责人,

但在学校课题登记、科研处成果评审中,学生署名第一位是极少数特批情况。

在没有“特例认定”的情况下,

通常会把陈露阳排在第2位或“主要成员”位置,以体现师生合作、保护制度框架。

说句不好听的,

即使项目是陈露阳做的,

但如果制度设计不给他“第一作者”的身份,

哪怕他翻译了上百本康德,

所有的努力,归档时只是一句“学生参与”。

正因为如此,

经济系才要力争“第一成果署名权”的归属。

既维护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